萝芙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台湾等地。
夹竹桃科萝芙木属常绿灌木。又称鸡眼子、白花丹、麻桑端、山马蹄等。以干燥根入药,药材名萝芙木。
萝芙木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华南、台湾等地。
萝芙木株高1~2米,外皮平滑无毛。小枝淡灰褐色,茎下部枝条疏生圆形淡黄色皮孔。叶通常3~4片轮生,质地薄而柔,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4厘米,全缘或略带波状;叶柄细而微扁。聚伞状花序,三叉状分歧,腋生或顶生;总花梗纤细,长2~4厘米,小花梗丝状,长约5毫米;花萼5深裂;花冠白色,呈高脚碟状,上部5裂;雄蕊5枚,花丝短,花药线形;雌蕊2心皮,离生或合生,子房卵圆形,花柱丝状,柱头短棒状而微扁。核果,成熟后黑色。种子1粒。花期主要在5~7月。果期8~10月,有时可延续到次年春。
萝芙木喜温暖湿润环境。不耐寒。以肥沃、疏松、湿润的砂壤土较好。常见于海拔不高的山区丘陵地或溪边的灌木丛及小树林中。
种子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方法。①种子繁殖。根系更发达。于9~10月采收成熟果实,用水浸泡1天,搓烂果肉,洗出种子,用湿沙混合贮藏。3~4月播种,出苗后每2个月中耕除草、追肥1次,1年后即可定植。②扦插繁殖。早春选健壮枝条,剪成20~23厘米的插条。每根插条要具有2~3个节。在苗床培育1年后定植。定植可选在春秋两季,挖穴栽苗后淋水生根即可。
萝芙木栽培管理要点有:①选地。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向阳坡地均可,定植期宜选气候温和,雨水充足的季节。②田间管理。栽植第1年的春、夏、秋季各中耕除草1次,第2年植株封畦后,只在春、冬季各中耕除草1次,第3年在春季中耕除草1次。与中耕除草结合进行。第1年施肥3次,第2年施肥2次,第3年施肥1次。春、夏季施粪肥,秋、冬季除用粪肥外,增施过磷酸钙和草木灰,施后盖土。③病虫害防治。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煤烟病、叶斑病等。可在整地时进行土壤消毒,并根据病症用农药防控。害虫常见的有介壳虫和筒天牛,应注意清理栽种区,将感染枝叶去除并焚毁,并辅以农药控制。
以2~3年生植株采收为宜。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另外全年中以3月份根部总生物碱含量最低,仅约0.8%;而10月份含量最高,可达1.9%。
药材萝芙木味苦、微辛,性凉。含阿马里新、利血平、萝芙甲素及山马蹄碱等生物碱,为“降压灵”的原料。萝芙木中毒时能引起自主神经紊乱,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故可用于治疗相关病症。如利血平对心血管有立即降压作用,能释放和排空脑内的神经胺类,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作用被认为和利血平的安定效果有关。也用于胆囊炎、黄疸型肝炎、眩晕、癫痫、外伤等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