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是一门涉及语言调查与描写、语言比较、语言接触、语言历时演变、语言亲缘谱系、语言重构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学科。它的很多解释和猜想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一定跨学科的性质,因此“框架中立”是语言类型学的重要思想和基本理念。
“框架中立”有两层含义:①语言调查与描写的客观、中立。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特有的表达手段,类型学者在进行语言调查研究时,会避免让语言去适应某种理论框架,力图在实证的基础上去了解、发现语言,发现理论框架可能掩盖的问题或不适当地延展其解释范围,从而避免生搬硬套,产生错误的描写。②语言分析及理论应用的中立。虽然在某个成熟的语法传统或理论框架内,学者享有充分的研究自由,但是跨语言研究中仅靠一种语法传统(如英语、汉语语法传统)或者某一特定理论框架(如生成语法、功能语法)则较难对所有语言现象做穷尽式研究。一般而言,越成熟的语法传统或理论框架越容易包含一些特定的概念或范畴,但不同传统或框架内的概念或范畴很难做到完全对等对应,这也给学科内外的交流合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类型学提倡“框架中立”,不是为了排斥或挑战某种理论框架,而是着眼于揭示那些基础、基本的语言现象,发现形式与意义在各个语言中的匹配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归纳、阐释或抽象模型,并进一步获得可重复、可证伪的机会。这是一种在充分尊重语言个性的前提和基础上,探索语言共性的方法和理念。
类型学领域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论述主要有“基元语言学理论”“框架自由”“描写范畴与比较概念”和“语言库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