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期迁都洛阳。曾与南燕、北燕、后秦、夏、凉等国并立,又先后与南方宋、齐、梁朝对峙。历12帝,共149年,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
北魏
公元386年由鲜卑贵族拓跋珪建立,而后统一了北方地区的王朝。又称拓跋魏、元魏、后魏。
- 英文名称
- Northern Wei Dynasty
- 又称
- 拓跋魏、元魏、后魏
- 建立者
- 拓跋珪
三国魏后期,以鲜卑为主体,结合匈奴、乌桓等族群,形成了以鲜卑拓跋部为中心的部落联盟,活动于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影响及于山西、河北北境。西晋末,拓跋部支持西晋,抗衡匈奴。310年,西晋封拓跋猗卢为代公。314年,进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畤(今山西浑源西南)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国。376年,为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于386年重建代国,建元登国。皇始元年(396),始用天子仪制,进军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河北。二年十月,克中山(今河北定州),灭后燕。三年正月,克邺城。六月,议定国号为魏,然仍代、魏兼用,称大代、大魏。七月,定都平城,展开一系列制度建设。十二月,拓跋珪正式即位,改元天兴。
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后,吸收中原制度、搜罗士人,建立服从于自己的军队,征服、解散不听命令的部落,渐至强盛。皇始元年,拓跋珪攻占后燕的并州,始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尚书郎以下和地方官刺史、太守以下多用儒生。占领后燕都城中山,定都平城后,拓跋珪进一步取法汉晋制度,采用汉晋礼仪,然部落体制与习俗仍有强烈影响,其制“胡汉杂糅”。充当统治主体的部落被分散安置于平城四周百里之地,先分“八部”,后分“六部”加以管理,以为京畿藩屏和军事支撑。大量附属部落被称为“蕃国诸部”,允许保持部落组织,在划定的地区畜牧,其首领被称为“领民酋长”,战时须率部人从征。又不断迁徙各族人口于平城附近,称为“新民”,计口授田。在河北等农耕地区实行州、郡、县管理,借助豪族控制地方基层,称为“宗主督护”。
拓跋珪在位时,新兴的柔然汗国跨据草原,鲜卑慕容部的北燕、南燕政权分承后燕,据有辽东、山东而颇得人心,北魏对河北地区的控制并不稳定,鄂尔多斯的匈奴夏政权、关中的羌族后秦政权又强劲兴起。这些都对北魏形成了压力,影响着其政局和各方面发展。
天赐六年(409)拓跋珪死,子拓跋嗣(明元帝)继位。明元帝在河北实施安抚政策,镇压太行山区叛服不常的丁零等部族,主动与后秦通婚结盟,遏止东晋权臣刘裕北向发展的势头。其后又趁南朝刘宋在刘裕死后内部动荡,举兵越过黄河,夺占司、兖、豫等州的大部分地区。泰常八年(423),明元帝死,其子拓跋焘(太武帝)继位。
魏太武帝拓跋焘整顿军事,对威胁最大的柔然连续发起攻击。神䴥二年(428),采用崔浩的建议,利用初夏草原游牧民散居放牧之机,分兵三路扫荡草原,击败柔然,将服属于柔然的上百万高车(敕勒)人迁至长城沿线,设置镇、戍监管,募其丁壮为兵,国力明显加强。随后发动兼并战争,先后灭夏、北燕,太延五年(439),又灭北凉,结束了北方十六国一百多年分裂割据的局面。此时北魏疆域北至大漠,西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辽河,南至河南中部,与南朝对峙。南朝宋文帝力图通过“北伐”将北魏逐至黄河以北,遭受失败。太平真君十年(449),拓跋焘率军南下,兵锋直抵长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东南瓜埠)。
拓跋焘采纳崔浩建议,广聘中原士人,整顿吏治。统一北方后,在崔浩等推动下,尊奉道教,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又崇儒抑佛,严于执法,在战略要地和各族聚居区设置军镇加强控制,力图巩固专制皇权体制。拓跋焘的统治相当严酷,对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亦多轻视和防范,常亲自率军四出巡视、征战,或北至草原射猎、掠夺,以所获赏赐随从官员与兵士,大量俘虏及犯罪者被配给官府控制,从事各种劳役,或作为“生口”赐给臣下充作奴婢。这都易于激化社会矛盾,引起各族人民连绵不断的反抗。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杂居在今陕西、山西等地的汉、氐、羌、屠各等族在卢水胡人盖吴领导下大规模暴动,一年后才被镇压 (见盖吴起义)。拓跋焘随之颁布严厉的族诛之法,规定谋反大逆者,亲族男女不论少长全部处死;又因当地有的寺院私藏兵器,疑与盖吴勾连,下令举国灭佛,坑杀沙门,毁诸佛像、寺院。正平二年(452)三月,太武帝被宦官宗爱谋杀,朝局甚乱。十月,其孙拓跋濬(文成帝)继位,不再禁佛而推行文教,局面才渐缓和下来。
魏孝文帝时期,为了解决长期积累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①整顿吏治,强化对地方官的考核和奖惩。②延兴五年(475),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③太和八年(484),鉴于以往俸制不立而官多贪墨之弊,颁布俸禄制,申明自此贪赃满一匹绢布的处死。次年又规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职高低给一定数量的俸田。④太和九年十月,颁布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⑤太和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加强了官府对户口和社会基层的控制。⑥太和十年,在均田制和三长制基础上相应改革了租调制度。⑦太和十七至十八年,把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以适应南向发展和与南朝争夺正统的需要。⑧太和十八年起,全面改革北族习俗,主要是禁着胡服,改穿汉人服装;朝廷上禁鲜卑语,改说汉语;规定南迁的鲜卑等北族人众落籍河南,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北族旧姓为汉姓,拓跋氏改姓为元,要求北族贵族与汉族高门通婚。⑨太和十九年起,按家世、官爵等标准,比照汉族大姓统一确定北族贵族的姓、族等级,姓为高,族次之;其中北族改姓以后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官,一同四姓”。四姓即汉族高门。班定姓族,使北族贵族得与汉族高门一体门阀化。⑩太和十六年及二十三年,两度改革官制,定百官秩品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首创。其间又区分官职清浊,改革了选举制度和爵制。
在北魏一个半世纪的统治过程中,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农显著增加,社会趋于繁荣。孝明帝正光(520~525)以前,官府掌握的户数已达500余万,比西晋太康(280~289)年间增加一倍多。农业、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洛阳伽蓝记》称北魏后期百姓殷富,年登俗乐。在手工业方面,北魏后期炼钢技术有新的成就,相州牵口冶(在今河南安阳)所制钢刀以锐利著称。商业也逐渐活跃起来,太和十九年重新铸造“太和五铢”钱,规定此钱在京师及全国诸州镇都可通行。洛阳的商业尤为发达,成为当时少有的国际性大都市。
到了北魏后期,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败坏尤为严重。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使大批农民家破人亡。破产农民纷纷投靠豪强,重新沦为依附农民,或逃避赋役,入寺为僧尼。
北魏控制的编户日益减少,影响了财政收入。统治者除加重未投附、逃亡的农民负担外,又多次检括户口,搜捕逃亡之民,因而引起反抗。延昌四年(515),冀州僧人法庆为首的大乘教众起事,公开宣称“新佛出世,除去旧魔”,朝廷动员了10万军队才将之镇压下去。
北魏初年以来,为阻止柔然南下,在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修筑长城,沿边重地则设军镇驻守,即沃野(今内蒙古磴口)等六镇。其镇将多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亦多为拓跋族人或汉族强宗子弟,被看作“国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迁都洛阳后,北边防务不被重视,镇将地位急剧下降,处于“清流”之外而升迁困难,镇兵更有同贱役,加之塞外柔然等族仍不时进扰掠夺,这种困境使他们对朝廷的不满愈益滋长,到正光四年(523),终于爆发了六镇起义。当时边镇豪强集团各自乘乱大肆发展势力,肆州秀容(今山西朔州北)的领民酋长尔朱荣,聚集了北镇豪强和流民,势力发展最快。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摄政,尔朱荣以给孝明帝报仇为借口,进军洛阳,在河阴将胡太后及大臣两千余人杀死,控制朝政(见尔朱氏之乱)。此后北魏仍内乱不止,永熙三年(534)遂分裂为由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
北魏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魏末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农书。约略同期的郦道元以《水经》为纲撰成《水经注》,详录南北1000多条河流的源流及所经山川名胜、城镇古迹和相关史事、传说,为空前全面而系统的地理名著。
文学方面,北朝民歌风格刚健,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反映了北方各族的思想、生活和民族融合之况,《敕勒歌》《折杨柳歌》《木兰诗》就是其中的代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学作品。《水经注》的山水地记文字优美,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也有重要的价值。
北魏的雕塑艺术,集中表现在当时的石窟寺中。保存至今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永靖的炳灵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万佛洞,河南巩义的石窟寺等。这些石窟寺或始凿于北魏,或在北魏兴盛起来,大批艺术家和工匠在其中塑造了数以万计的佛像,代表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是驰名世界的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