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1990年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最大似然估计、工具变量法的研究,对于模型的设定比较基本。
空间计量经济学一词可以追溯到法国学者J.培林克[注]于1967年在法国区域科学年会上的报告。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得益于空间统计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包括澳大利亚统计学家P.A.P.莫兰[注]在1947提出用0—1连接矩阵表示空间相关关系,并接着于1950年提出了莫兰指数I统计量用来测度空间自相关,英国统计学家R.C.吉尔里[注]于1954年提出了另一种度量空间依赖的统计量吉尔里C。1974年,在蒂尔堡的荷兰统计协会年会的大会致辞中培林克提出将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早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文章主要出现在统计学、定量地理、区域科学的期刊上,早期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并不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随着研究逐渐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这一领域的范畴也逐渐明晰。培林克等人于1979年的著作《空间计量经济学》(Spatial Econometrics)中提出了空间计量模型建立的5个重要原则,从而界定了早期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畴:①空间依赖;②空间关系不对称;③其他空间单元的解释因素;④事前事后相互作用的差异;⑤空间显式建模。
美国经济学家L.安瑟林[注]于1988年的著作《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与模型》(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对此前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使得空间计量经济学被广泛的了解,并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该著作中将空间计量经济学定义为“在区域科学模型的统计分析中,研究由空间引起的各种特性的一系列方法”。此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集中在空间异质性、贝叶斯方法、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安索林于2006年重新提出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的模型结构设定;空间效应的估计;空间效应的检验;空间预测。
1990~2000年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步阶段,起步阶段随着地理加权回归、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广义矩估计的引入,空间计量经济学在模型设定和估计方法上都有了比较大的改进。
2000年至今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成熟阶段。主要是面板数据的估计方法的研究和进一步完善广义矩估计方法。安索林于2010年认为目前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达到成熟阶段。2010年之前,从最大似然估计、工具变量法等方法被充分的讨论,模型设定上面也有比较多的研究。在2010年前后主要讨论了广义矩估计方法。而2013年至今,空间计量理论方面的进展有限,更多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所面临的大数据的相关研究以及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研究。
由于空间计量经济学和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处理的主要问题都是误差中的自相关,因此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大多数是从经典计量经济学方法的扩展或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引申。所以方法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时间序列的方法又不能完全解决空间数据或空间模型所带来的问题。空间计量经济学是处理具有空间效应的模型的一系列方法。空间效应分为两类: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空间计量经济学最早相对来说更加重视空间依赖性的问题,之后空间异质性的研究也慢慢发展起来。尤其是出现了地理加权回归之后,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处理空间异质性。空间计量经济学早期主要讨论截面数据和界面数据模型。2000年之后面板数据和时空模型成为了研究热点,并且截断数据、流数据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此外还衍生出了一些估计中可以极大降低法复杂度的数值算法,这使得处理大数据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