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诸葛珪,东汉末年任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建安二年(197),诸葛玄病逝,诸葛亮移居隆中(今襄阳之西二十里),躬耕陇亩,平日好诵《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又与当时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结交,人称“卧龙”。诸葛亮画像建安十二年(207),刘备闻其名,三顾草庐。诸葛亮为之拟策,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为以后的蜀汉发展制定了总战略,成为刘备的主要辅佐。次年,曹操南伐,诸葛亮与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十三年十二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十六年,刘备率军入蜀,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次年十二月,刘备攻益州牧刘璋,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入蜀相助,分兵平定各地,与刘备合军围成都。十九年,刘璋降,刘备据有益州等地,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出征,诸葛亮常镇守成都,稳定后方,保障供给。220年,曹魏代汉。次年,诸葛亮劝刘备登基称帝,诸葛亮任丞相、录尚书事,假节。章武三年(223)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决朝政。
诸葛亮当政时,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刘璋部下和益州的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其治国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一方面信奉申、韩法术,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参军马谡受其器重,曾为北伐先锋,违犯节度,失守街亭,诸葛亮挥泪斩之。益州豪强大族自刘璋统治以来,往往专权自恣,诸葛亮惩其不法,毫不容情。另一方面,也兼重德行,实施教化,多有顺从民意和恢复生产的良政。这些措施有利于蜀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和吏治清明。
对西南各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兴三年(225),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大族叛乱,亲率大军,深入不毛,讨伐雍闿、孟获,同时起用当地大姓为官,得到了广泛支持。从此这些地区成为蜀汉较为巩固的战略后方,并为北伐提供了物质财富和兵源。
坚持联吴抗魏战略,苦心筹谋,以兴复汉室为念。从建兴六年(228)起,率军多次北伐曹魏,以攻为守,但因实力相差悬殊,屡遭挫败,并于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时,病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遗命葬于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人多尊称诸葛亮为“武侯”。西晋时,《三国志》作者陈寿整理诸葛亮平生文章、奏表及兵书等,编辑为《诸葛亮集》,又名《诸葛氏集》,共24篇,10万余言。
一生智谋过人,尽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各地在其死后多请为之立庙,后主以违背礼制不纳,于是百姓多于时节私祭诸葛亮于道路。景耀六年(263),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后主方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西晋以来,其行迹所至处立庙祭祀渐多,后世公认其是杰出的政治家,忠臣与智者完美结合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