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内蒙古等地。
木兰科五味子属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又称北五味子、山花椒、辽五味等。其干燥成熟果实即为中药材五味子。
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内蒙古等地。
落叶木质藤本。幼枝红褐色,老枝灰褐色,常起皱纹,片状剥落。叶膜质,宽椭圆形,卵形、倒卵形,宽倒卵形,或近圆形。雄花:花梗长5~25毫米,中部以下具狭卵形、长4~8毫米的苞片,花被片粉白色或粉红色,6~9片,长圆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雄蕊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1.5毫米,无花丝或外3枚雄蕊具极短花丝,药隔凹入或稍凸出钝尖头;雄蕊仅5(6)枚,互相靠贴,直立排列于长约0.5毫米的柱状花托顶端,形成近倒卵圆形的雄蕊群。雌花:花梗长17~38毫米,花被片和雄花相似;雌蕊群近卵圆形,长2~4毫米,心皮17~40,子房卵圆形或卵状椭圆体形,柱头鸡冠状,下端下延成1~3毫米的附属体。聚合果长1.5~8.5厘米,聚合果柄长1.5~6.5厘米;小浆果红色,近球形或倒卵圆形,径6~8毫米,果皮具不明显腺点。种子1~2粒,肾形,淡褐色,种皮光滑,种脐明显凹入成U形。花期5~7月。果期7~10月。
五味子生于海拔1200~1700米山区杂木林中、林缘或山沟的灌木丛中,缠绕在其他林木上生长。喜微酸性土壤,耐旱性较差。自然条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湿度均衡的土壤中发育最好。
繁殖方法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分根繁殖等。种子繁殖在8~9月,当五味子果实呈鲜红色至紫红色时,及时采集。采下的果实,浸泡24小时以上,去除果皮、果肉及空粒种子,再浸种3天,按1∶3比例与河沙混匀,埋藏在凉爽的地方。在翌年4月,当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采用苗床播种,床高20厘米,床宽1.1~1.2米,结合苗床施足底肥。播前灌足底水,在播种前7天用硫酸亚铁消毒。采用条播,条距15厘米,播种沟深3厘米,播种量5千克/亩,每行播种140粒左右,播后覆土2~2.5厘米,浇透水,并用稻草保湿,播后20~30天即可陆续出苗,当有1/3幼苗出土后,搭架、遮阴、通风,并适时浇水、松土、间苗。苗高15~20厘米可出圃定植。硬枝扦插于早春未萌动前,剪取坚实、健壮的枝条,剪成10~15厘米长做插穗,用生根粉浸泡24小时后,按行距13厘米,株距8~10厘米,在塑料棚或温室内扦插,插后要遮阴,温度控制在20~25℃。
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入冬前在植株基部培土,做好树盘。春、夏、冬3季均可修剪枝条。春剪在枝条萌芽5天前进行,剪掉过密果枝和枯枝。夏剪在5月上中旬~8月上中旬进行,剪掉基生枝、膛枝、重叠枝、病虫枝等。冬剪在11月上旬~翌年3月下旬进行,剪掉枯枝、弱枝、病枝、根部萌发的地上茎,疏除过密的果枝。
常见病害有根腐病、叶枯病、果腐病、白粉病和黑斑病等,主要害虫为桑树桑螟(卷叶虫)等。应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选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合理密植,使植株间能够通风透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销毁。
栽后4~5年达盛果期,秋季果实呈深红色时采收。采后需晾晒或阴干。在晾晒时要搭架子,上面铺上苇席将新采的鲜果散开约3厘米厚,经4~5天皮皱略干,再行翻晾,10~20天达干燥,干品手捏成团,松手即散,鲜红而有光泽。
五味子药材味酸、甘,性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