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黄帝内经》就可见关于肝气虚的记载,《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中“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指出肝之精气不足、功能减弱,从而导致升发无力、疏泄不及的病理变化。但肝气虚没有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名存实亡。主要原因:①由肝的生理、病理特点所决定,临床上肝气虚证要比肝阴虚证和肝血虚证少,比其他肝之实证也少,故易被忽略;②始终没有确定肝气虚证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药,以致临床无依据可循;③肝气虚证与脾气虚证有许多类似之处,临床常以脾代肝,将肝气虚证误作脾气虚证进行辨治。
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藏血、藏魂,与精神活动、消化、气血运行、疏通水道、贮藏和调节血量等功能有关。情绪刺激,易导致肝疏泄失常、肝气郁结,超过肝脏本身的调节限度时则肝气受损;若肝体阴血亏虚,内寄相火、外应风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肝阴血不足易致阳亢,久则阴损及阳、肝功衰减,而致肝气虚;脾肾阳虚,脾阳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肝无以养,肾虚则精亏,精无以化血(乙癸同源),肝气因而亏虚;若寒邪直中厥阴,损伤肝气,也可致肝气虚;若先天禀赋不足,则肝气素虚。
肝气虚是肝气失常的一种,是肝脏功能失调的一大病机。肝气虚是解释五脏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全面理解和阐述五脏之间关系的重要方面。中医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肝气虚是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机制,故慢性肝炎当从肝气虚的角度进行辨证论治,以求治本。肝主情志,与性格、情绪关系密切。肝气虚的患者个性特征以内向、情绪不稳定多见,故调节肝气虚实与现代心理疗法关系密切,是符合医学模式转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