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中医基础理论 . 病机 . 脏腑病机 . 五脏病机

脾胃湿热

/dampness-heat of spleen and stomach/
条目作者胡建鹏

胡建鹏

最后更新 2023-05-16
浏览 297
最后更新 2023-05-16
浏览 29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湿热内蕴中焦、阻碍脾胃气机,而致纳运失司、升降失常的病机变化。又称中焦湿热。

英文名称
dampness-heat of spleen and stomach
又称
中焦湿热
所属学科
中医药

关于脾胃湿热,历代文献均有记载。《黄帝内经》的《素问·刺疟论》曰:“湿热下行则肠鸣,上蒸则汗出也,鸣已汗出者下行极而上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论述黄疸的病因病机是“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南宋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指出是“湿而生热”“湿瘀热则发黄”“脾受湿热,郁而不行……”。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论述“长夏湿热困脾”之病,认为“皆有饮食、劳倦损其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也”,指出“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清代薛生白明确指出:“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并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脾胃湿热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或长期饮酒,积湿蕴热,蓄于中焦,或外感湿热、暑湿之邪,内舍中焦,致湿热积于中焦,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而成,与个体体质也有一定的关系。临床症见脘腹痞闷、不思饮食、口苦而黏、口干而不欲饮水,肢体困重,尿短赤、大便溏而臭,或泻下急迫而不爽、腹痛、痢下赤白,或呕吐如喷、泻下如米泔水,或面目肌肤发黄,腹部胀大硬满,或有低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缓。

脾胃湿热常见于霍乱、泄泻、痢疾、臌胀等病。对脾胃湿热病机的认识,有“因热致湿”“因湿致热”和“湿热同变”的不同,所以治疗时有不同侧重,但均以清热化湿为基本治疗法则,可酌情选用三仁汤、黄芩滑石汤等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 李德新,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