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中医基础理论 . 病机 . 脏腑病机 . 五脏病机

寒湿困脾

/cold-dampness disturbing spleen/
条目作者胡建鹏

胡建鹏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75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7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寒湿之邪内盛、困遏脾阳,导致脾运化功能减弱的病机变化。又称寒湿中阻、太阴寒湿。

英文名称
cold-dampness disturbing spleen
又称
寒湿中阻、太阴寒湿
所属学科
中医药

关于寒湿困脾,历代医籍均有记载。《杂病源流犀烛·湿病源流》中“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此言土湿过甚,则痞塞肿满之病生。经故又曰:诸痉强直,积饮痞膈,中满吐下霍乱,体重跗肿,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属于湿也。盖太阴湿土,乃脾胃之气”说明湿困脾气,脾失健运,会致痞满、肿胀、吐泻诸症。清代石寿棠在《医原·湿气论》中说“内伤寒湿,……脾胃阳伤,水多土滥。脾阳伤,则见脘痞腹胀,腹痛肿胀,便溏洞泄,三阴痃疟症等证”,指出寒与湿凝,困滞脾气,可致痞满肿胀。

寒湿困脾的病机特征是寒湿内盛、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常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之邪外侵;或因素体脾阳亏虚,过食生冷瓜果、油腻肥甘之物,寒湿内停,反过来又困阻脾阳;或脾气虚,脾阳不振,水湿不运,寒湿内生,以致寒湿困脾,脾失健运,水湿停聚。临床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泛恶欲吐、纳呆、口淡不渴、便溏、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晦暗如烟熏,肢体浮肿,小便短少,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腻白滑,脉濡缓。过食生冷、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运化失司,故脘腹部胀闷疼痛、纳呆;胃失和降则泛恶欲吐;寒湿为阴邪,阴不耗津,故口淡不渴;湿注肠中,则便溏;脾主肌肉,湿性重着,故头身困重;湿阻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外荣肌肤,故面色不荣;脾为寒湿所困,阳气不宣,胆汁外溢,故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寒湿阻遏阳气,不能温化水湿,泛溢肌表,故肢体浮肿;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

寒湿困脾可见于湿阻、泄泻、霍乱、臌胀、黄疸等病。基本治法为温中散寒、健脾化湿,可随证选胃苓汤、平胃散、实脾饮、理中丸、苓桂术甘汤等方。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 李德新,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