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难经·四十二难》中“脾主裹血,温五脏”,是指脾气能裹摄约束血液循行于经脉之中,使其不致溢出脉外而出血,就已包含有脾主统血的意思。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用黄土汤治疗脾虚下血。明代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说:“故凡见血脱等症,必当用甘药先补脾胃,以益发生之气。盖甘能生血,甘能养营,但使脾胃气强,则阳生阴长,而血自归经矣,故曰脾统血。”明代薛立斋在注解《妇人良方·调经门·月经序论》中首先提出“脾统血”的名称:“愚按经云脾统血,肝藏血”,又说:“血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上为乳汁,下为血海。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于脾。”薛注《明医杂著·痢疾》中“脾气虚弱揭,不能摄血源”,“脾经气虚不能统血”首次提出了脾不统血的病机。清代徐彬在《金匮要略注》中也指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这是藏象学说的“脾裹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脾不统血多由劳倦内伤或某些入侵性疾病的后期阶段,导致脾气亏虚、中气下陷或脾阳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或外渗于肌肤而成。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病机反映,它不仅与脾主统血直接相关,还与脾化生气血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发挥固摄作用,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不致溢出脉外。临床表现以身体各部位出血为主,其中主要是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亦可见齿衄、鼻衄、肌衄、尿血等,此类出血,血色淡红,或慢性反复多次小量出血,或大量出血;同时伴有短气懒言、头晕心悸、食少便溏、神疲乏力、面白或萎黄、唇甲色淡,或有久泻、久痢,或有脏腑下垂;舌质淡,脉细弱。
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症状。基本治法为补气摄血,可随证选用归脾汤、黄土汤、八珍汤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