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中医基础理论 . 病机 . 脏腑病机

脏腑病机

/visceral disease machine/
条目作者王键

王键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91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9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调,引起脏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英文名称
visceral disease machine
所属学科
中医药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了五脏不同病证的归属,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腋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不聪颊肿……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瘼,脚下;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膝、髀、脯、脐、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少腹痛,清厥,意不乐……”进一步指出了不同病证的不同脏气虚实。说明从《黄帝内经》开始,已经注重以虚实为纲、对脏腑病机进行探讨。华佗的《中藏经·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之法》着重讨论脏腑发生虚实病机变化时的各种表现。后世的《甲乙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均有相似论述。明代张介宾对五脏的病机做了系统归纳,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说:“心实者多火而多笑。肝实两胁少腹多有疼痛,且复多怒。脾实者为胀满气闭,或为身重。肺实者争多上焦气逆,咳喘。肾实者多下焦壅闭,或痛或胀,或热见于二便。”至此,对脏腑虚实病机的认识日趋成熟。直到清代,多数医著仍采用这一分类方法。

主要包括五脏的阴阳气血失调、五脏之间关系的失调。①心的阴阳、气血失调,因其虚实寒热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病机变化,包括心气、心阳失调,心血、心阴失调,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失调,包括心与肺、脾、肝、肾及小肠等脏腑之间在病机上的相互影响。②肺的病机有虚实之分,虚多为气虚和阴津不足,实多由风寒、燥热、痰湿袭肺所致,包括肺失宣肃、肺气不足、肺阴亏损等。③脾的运化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脾的阳气虚损,失于升清,运化无权所致。脾的统血功能,实际上是脾的阳气固摄作用的体现。故脾的病机变化以脾之阳气失调为主,包括脾阳(气)失调、脾阴失调、脾病与其他脏腑的病变关系。④肝病的病理变化有虚实两类,以实为多。肝的病机主要包括肝气、肝阳失调,肝阴、肝血失调,肝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失调。⑤肾病多虚证,一般分为阴虚和阳虚两类,包括肾阳、肾气失调,肾阴、肾精失调,肾病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失调。

①胆的基本病机变化,主要包括胆汁贮藏和排泄障碍,以及心神不安等方面。②胃的基本病机变化,主要包括胃的功能失调,表现为寒热虚实几个方面。③小肠的基本病机变化,主要包括清浊不化、转输障碍,以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为主要临床表现。④大肠的基本病机变化,主要包括大便异常,如泄泻、痢疾和大便秘结等。⑤膀胱的基本病机变化,主要包括膀胱气化失常、气化不利或气化无权。⑥三焦的基本病机变化,包括心、肺、脾胃、肾、肝等病机变化,以及水液代谢功能障碍。

①脑的病机变化,主要包括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眼、耳、鼻、舌的视、听、嗅、味,言语应答,肢体活动等功能的障碍或失调。②髓和骨的功能失调,主要包括生长发育迟缓、骨质软弱和松脆易折。③脉的功能失调,主要包括脉道不利所致的气滞、血瘀,或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的出血。④女子胞功能失调,主要包括经、带、胎、产异常。

脏腑病机是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生失调的内在机制。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疾病,都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因此,脏腑失调在病机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辨证论治的主要理论依据。人体各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是密切联系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脏腑组织之间病变的传移变化包括脏病及脏、脏病及腑、腑病及脏、腑病及腑。因此,在辨识脏腑病机时,不仅要注意脏腑本身的病机变化,还要重视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

脏腑病机理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强调脏腑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等具有内在联系,体现在脏腑病机的病因、疾病部位、疾病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脏腑病机主要研究脏腑功能失常而发生病变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更侧重病变机制和规律的探讨。要确切判明病变的部位、性质及其对机体功能活动的影响,必须将病机分析落实到脏腑上,才能保证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研究脏腑病机对于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 李德新,刘燕池.中医基础理论.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