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性质来讲,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其研究可以利用十个或更多不同的研究传统,如生态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哲学、修辞学、语言学、传播学、文化学、营销学等。这种多学科的根基和边界,决定了公共关系学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质。
从学科归属来看,公共关系学与传播学、管理/行政科学的关联性最高,从传播学科来看,公共关系是一门应用范围最广泛的公共传播技术之一,本质上属于具有鲜明主体性的传播管理活动,它属于传播学的应用研究范畴,国际上80%的公共关系教育设置在新闻传播学门之下。从管理/行政科学来看,公共关系学科是从“公众/利益攸关者”的角度,来研究和解释各学科间的渊源和关联,在学科接口上,“内部公众”是管理领域研究的重点。“外部公众”则是营销功能探讨的重心,由此说明公共关系教育需要跨学科的资源整合。
公共关系学视野中的社会组织,包括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上到国家、政党、政府、城市,下至大学、医院、博物馆、NGO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公众人物等,凡是需要“公共沟通”(public communication)的社会关系主体,都是公共关系学科的应用主体和研究对象。
“公共关系”是英语“Public Relations”一词的汉译,又可译为“公众关系”,是指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的关系。“公共关系”一词在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和中国等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表达。
在美国,与“Public Relations”一词同时使用的术语还有“PR”“Corporate Communication”(公司传播)、“Corporate Relationship”(公司关系)、“Public Affair”(公共事务)、“Public Information”(公共资讯)、“Public Relationships”等词汇。“Public Relations”一词已经在全球通用,并不会遭到淘汰。
在德语中,Public Relations 的德译文是“őffentlichkeitsaibeit”,是指“公众工作”(public work)或“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在韩国,公共关系的韩语是“홍보활동”,也常常使用“HongBo”来表示。在日语中,公关的日文翻译是“广报”,即广而报之,与“广而告之”相对而言。
公共关系的基本理念在于重视公众意见,注重双向沟通与对话、建立诚信关系等,这些思想在世界各国历史中都有迹可循,然而真正发展成为一门学问则始于美国,并迅速遍及全世界。
19世纪30年代,由于便士报的兴起,以美国马戏团老板巴纳姆为代表,信奉“公众要被愚弄”的主张,激起了新闻界的“清垃圾运动”,由此成为现代公共关系产生的导火索。1903年,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公共关系职业机构“派克和李公司”,他提出“公众要被告知”“说真话”“公共关系动力来自最高层”等公关思想,被称为现代公共关系职业之父。1923年,现代公共关系学创始人美国学者E.L.伯内斯在美国纽约大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门公共关系学课程,并于同年出版了《透视公众》,又称《舆论之凝结》,这是第一本探讨公共关系职业的范围和具体工作方法的著作,进一步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公关思想。1939年,伯内斯发表了第一份针对美国各高校的公共关系调查报告《大学——舆论探航者》。该报告指出,当时的美国很多高校都开设有公共关系相关课程,如康奈尔大学、明尼苏达州、罗吉斯大学、俄亥俄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等都开设有舆论学、宣传与舆论、舆论及其辩论、舆论的形成、舆论的控制、新闻与舆论等课程,公共关系随着一战、二战期间的“公共资讯委员会”活动,传遍世界各地。1947年,波士顿大学成立了公共关系学院,开设了硕士、博士学位课程。1952年,伯内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公共关系学》教科书。195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F.J.欧黑瑞(Federic J. O'Hare)发表了第一篇公共关系博士论文。1957年,美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了教育咨询委员会,成为建立学术与公共关系专业化的桥梁。1964年底,全美有14所学院授予公共关系学士学位,29所学院设有公共关系系。至20世纪70年代,全美有300多所大学开设公共关系课程或开办公共关系专业。1989年,美国有190所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授予公共关系学位,2005年,美国公共关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17279人、硕士597人、博士395人,师资635人。
美国是世界上公共关系学教育最早、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公共关系教育基本上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设置在新闻学院或传播学院的模式,另一种是设置在商务学院或管理学院的模式。以波士顿大学的公共关系专业(研究生)为例,它设有非营利组织公共关系、企业公共关系和政府公共关系三个专业方向,其7门必修课分别是:当代公共关系、传播原理、传播研究、媒体关系、传播的财务和战略管理、写作课以及一门专业方向课。根据2006年美国PRSA公共关系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公共关系硕博研究生层面的教育主要从公共关系、传播学、管理学课程上进行跨学科结合,以更加突显公关的战略功能:①博士研究模式主要学习公共关系管理、公共关系公众、全球公共关系、公共关系的道德与哲学、传播研究方法、公共关系研究设计、传播理论等课程;②职业进阶模式主要学习公共关系理论、公共关系法规与道德、公共关系研究方法、公共关系管理、会计、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策划等课程;③专门化跨学科战略公关模式,主要学习数字时代的战略公关、战略公关研究与评估、战略公关管理、公关法规与道德、组织传播、战略媒体公关、全球化、多元化文化下的战略公关、战略公关活动设计与执行等。
据考证,1934年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主任梁士纯开设的必修课程“实用宣传与公共关系”(applied publicity and public relations)是中国公共关系教育的发端。而现代公共关系专业教育则起步于1985年,经过发展,中国公共关系学已经从“潜学”变为“显学”。具体分为以下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1985年,深圳大学传播系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公共关系专科专业,同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也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继而兰州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上百所高校也开设公共关系课程。1986年,中国社科院明安香编著的《塑造形象的艺术——公共关系学概论》是中国第一本公共关系著作。1989年,复旦大学首次举办公共关系学函授班,中国公共关系协会(CPRA)于1987年建立,首任会长为经济日报原总编辑安岗。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大陆出版了54本公共关系教材。②20世纪90年代。1991年,中国国际公关协会(CIPRA)成立,首任会长为中国首任驻泰国大使、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1994年,中山大学设置中国第一个公共关系本科专业,同时在行政管理硕士点招收公共关系方向研究生。此后,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多所重点院校先后在传播学、国际新闻、国际关系等硕士点正式招收公共关系研究生。1995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共关系教育专业委员会在西安成立,首任会长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李健荣。1999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公共关系作为职业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到90年代末,全国大约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本科课程教育已经成为全国各高校的公共选修课程。③1999年至今。这个阶段的中国公关教育已经取得巨大进步。 2011年,教育部正式把公共关系学科纳入公共管理学科,成为与行政管理并列的二级学科。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设置了国内第一个二级学科公共关系学博士点,这标志着中国公共关系教育链的初步健全和完善。2015年8月,国家二级学会组织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研究委员会在武汉成立,首任会长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陈先红。
截至2016年,中国大陆开设公共关系学全日制本科专业的有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海南大学、南昌大学、兰州商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内蒙古财经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大理学院等23所高校,主要集中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学科上主要归属于新闻传播学、广告学、公共管理学、政治传播学、社会学、人文学院等。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截至2016年,开设有公共关系硕士点的大学有中山大学(2005)、中国传媒大学(2005)、华中科技大学(2006)和华东师范大学(2012)。另外,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了硕士点的公共关系方向(即三级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厦门大学均设有博士点的公共关系方向。
公共关系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学者I.L.李(Ivy Ledbetter Lee)、伯内斯、J.E.格鲁尼格,中国学者有郭惠民、余明阳、廖为建、陈先红等。
标志性理论著作:格鲁尼格的《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E.L.托斯(Elizabeth L. Toth)和R.L.希斯(Robert L. Heath)的《语艺修辞与批判视角中的公共关系》(Rhetorical and Critical Approaches to Public Relations)、D.E.舒尔茨(Don E. Schultz)的《整合营销传播》(Integre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J.A.莱丁汉姆(John A. Ledingham)和S.D.布鲁宁(Stephen D. Bruning)的《关系管理的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 a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Public Relations);希斯主编的《公共关系手册》(Handbook of Public Relations),S.V.卡特里普(Scott Vincent Cutlip)的《有效公共关系》(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在中国,影响较大的公共关系教材主要有熊源伟、余明阳主编的《公共关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1997)、居延安撰写的《公共关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2001、2005、2008)、张云撰写的《公关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1994、2003、2010),陈先红著作的《公共关系生态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现代公共关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胡百精的《说服与认同》《危机传播管理》《中国公共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等著作。此外,还有明安香、居易、廖为建、邱伟光、潘肖钰、邢颖、郭惠民、安子贞、翟向东、权裕、林汉川、丁乐飞、冯志坚、赵传蕙、李兴国、王潺、汪秀英、单振运、王乐夫、纪华强、张雷等人的教材和著作。
公共关系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①公关历史研究。主要包括人类历史上无意识的公关活动、有意识的公关活动、公关思想的形成、公关学的产生和发展、学科群的建构等。②元公关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公关本体论、公关认识论、公关方法论、公关价值论等哲学层次的研究。③一般公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公关的基本特征、公关的主要功能、公关三要素、公关的内容构成、公关过程研究、公关工具研究、公关策略研究等。④分支公关研究。主要包括公关心理学、公关语言学、公关历史学、公关伦理学、公关文化学、公关传播学、公关策划学、公关思维学、公关美学、公共关系管理学等。⑤应用公共研究。主要包括企业公关、政府公关、高校公关、财金公关、体育公关、军事公关、酒店公关、服务业公关、非营利组织公关等。⑥比较公关研究。主要包括公关与广告比较研究、公关与行销比较研究、跨文化公关研究。⑦专题公关研究。危机公关研究、健康传播研究、公关与环境变化、主题公关研究、议题公关研究、公共事物研究。⑧分层公关研究。宏观公关研究(战略型公关研究、环境层次)、中观公关研究(战术型公关研究、管理层次)、微观公关研究(战斗型公关研究、活动层次)。⑨全息公关研究。公关与社会变迁的动态研究、公关产业研究、公关行业研究、公关职业研究、公关专业研究、公关教育研究。
公共关系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法、社会网络法等。
公共关系学与新闻学都是一种信源的提供者,在很大程度上,新闻依赖于公共关系人员提供的信息。它们都享有相似的价值观,即以“事实”为基础,以“说真话”为原则,代表了第三方立场,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它们在舆论上互相控制,在信源上又互相依赖,为了交换资源和达成目标,它们必须协商谈判和互相包容,它们以各自的方式为社会做出贡献。
传播学乃是公共关系的基础学科,公共关系是起源于大众传播,定位于组织传播,转向人际沟通,归属于关系传播的一门传播哲学和应用传播学。
公共关系学与广告学都是一种专业化的传播沟通学科,都属于应用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广告学是一门营销传播科学和品牌沟通学,其本质是“信息不对称性”,是一种“付费的”传播手段;而公共关系学则是一门“公共沟通+社会关系管理”的传播管理学、关系管理学,其本质是“对称性、居间性”,是一种公共透明的公共传播技术。
公共关系学是管理学的一种重要分支学科,首先,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哲学,公共关系强调了管理的社会要素和政治要素,从而推动了管理者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其次,公共关系是一种战略管理,它通过“边界扫描者”的角色,来培养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出组织的竞争优势战略。再次,公共关系是一种策略管理,它通过传播策略、关系策略和文化策略等,实现组织的危机管理、议题管理、声誉管理和品牌管理。
生态学是一门关系科学,为公共关系提供了“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世界观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公共关系是组织-公众-环境系统的关系生态管理。具体地说,就是社会组织运用调查研究和对话传播等手段,营造具有公众性、公开性、公益性和公共舆论性的关系生态,以确保组织利益、公众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和谐。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一种不明显的宣传,一种中立的公共对话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职业,成为名人和受到侵害的个人的“个人伴侣”(personal kit),成为志愿者和社会活动者的“家庭手工业”(cottage industry),成为政府等权势机构用来劝服和舆论引导的一种公共传播方式。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国家形象建构、国家公关、政府公关、危机公关等公共关系领域的议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国家公共关系的时代,在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整体战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智库等方面,公共关系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要学术机构有美国公共关系学会(PRSA)、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欧洲公共关系教育与研究协会,以及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分会。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三大学术刊物是美国的《公共关系评论》(Public Relations Review)《公共关系研究杂志》(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以及欧洲的《公共关系查询》(public Relations Inquiry)。
主要学术争议集中在如何定义和描述公共关系?到底是以传播还是以关系作为发展公共关系理论的取景机制?公共关系理论到底应该以关系还是以传播作为研究起点?选择不同,所建立的公共关系理论范式也不同。
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包括:①公共关系和新闻的关系问题,主要有“盟友说”和“天敌说”两种观点。盟友说认为,公共关系和新闻是一种舞伴关系、盟友关系,在新闻产制过程中,两者“共同建构”符号真实,创建社会意义。“天敌说”认为,公共关系作为新闻报道的资讯提供者和其他社会机构的利益代表者,具有影响新闻报道公正性的意图和危害效果,会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开展,损害了民主的沟通。②公共关系的伦理问题。公共关系到底是组织的良心还是组织的帮凶?公共关系到底是提高了信息透明度还是实现了舆论引导和操纵?③公共关系与民主的关系问题。公共关系到底是促进了民主还是损害了民主?或者与民主共生?
学科与分支学科的发展趋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公共关系学科的发展前景,将会朝着基础化、专业化、综合化、国际本土化和战略化方向发展:①公共关系学科的基础化。公共关系有可能像哲学那样发展成为各个专业和学科,甚至人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即基础公共关系学或叫公共传播学。②公共关系学科的专业化。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不仅将在危机公关、企业公关、政府公关、国家公关、新媒体公关等领域深入发展,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如政治公关、健康传播、公共外交、财经公关、诉讼公关等方面,更加专业化。③公共关系学科的综合化。公共关系研究更加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传统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人际传播学、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文化生态学等,都将对“公共关系”贡献自己的理论。④公共关系学科的国际本土化。公共关系学科的研究视角更加强调“国际本土化”和“本土国际化”的有效结合。⑤公共关系学科的战略化。未来公共关系经过了跨学科的整合之后,将会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即战略传播范式。
- 格鲁尼格 J E.卓越公共关系与传播管理.卫五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 威尔科克斯 D L.公共关系战略与战术.司久岳,党新华,杜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