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血津液失调的初步认识,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指出气血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指出汗出过多,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的病理变化。清代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亦指出:“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频繁而大量的呕吐、泄泻,皆可使气随津液的耗伤而脱失。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卷三》曰:“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说明热灼津亏导致血瘀的机制。
气的失常: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会形成气虚的病机状态;气的某些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会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血的失常: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而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会引起血虚;血液运行失常,会出现血瘀、出血等病机变化。
气血关系失常:①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比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液因之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液运行不畅而滞涩;气虚统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血液外逸而出血;气机郁滞则血可瘀阻;气机逆乱则血可随气上逆或下陷,出现吐血、衄血乃至厥仆,以及便血、崩漏等症。②血的虚衰和血行失常,也必然影响及气。比如,血虚则气无所养而衰少;血脱则气无所依而随血脱逸;血瘀则气亦随之而郁滞。临床气血关系的失调,主要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及气血两虚等。
津液不足:津液在数量上亏少而导致内至脏腑,外至孔窍、皮毛,失于濡润、滋养,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机状态。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转输和布散,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某一局部发生滞留。津液不化,可致水湿内生,酿痰成饮。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体内,外溢于肌肤而为水肿。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潴留等多种病变。津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由多个脏腑相互协调而维持正常,以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尤为重要,其核心是气对津液的作用。肺、脾、肾等有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异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气化功能失常,均能导致津液生成、输布或排泄的失常。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协调是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的重要方面。一旦津液与气、血失其协调的关系,则可出现水停气阻、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等病理变化。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气随津脱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津枯血燥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津亏血瘀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
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因此气病可以影响血病,血病可以影响气病。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依赖于脏腑的气化和气的升降出入,而气之循行亦以津液为载体,通达上下内外遍布全身。津液与血液相互化生,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运行通畅的条件,而血液充沛和畅行也是津液充盛和流行的条件。
在气血津液失调病机的辨证治疗上,须充分认识气血津液失调的各个病机特点,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气血津液与脏腑的关系,遵循气血津液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协调平衡原则。针对气血津液失调的病机性质进行治疗,补益其亏损不足,纠正其运行失常。气血津液的病机,虽有共同性,但发病的脏腑不同,症状表现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应结合五脏病变的不同特点进行治疗。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在治疗因气血津液亏耗过多或生成不足所形成的病证时,应充分重视补益脾胃,以助生化之源。重视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将气为血帅,气能行血、行津,气能摄血、摄津,血为气母,津能载气,津血同源等理论,用于指导气血津液有关病证的临床治疗。气血津液疾病大多虚实夹杂,除纯属虚证之外,当分清标本缓急,虚实兼顾,补虚勿忘实,祛邪勿忘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