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营卫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提出营卫与睡眠有关系。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提出:“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此卫气不和也”。晋代王叔和收集整理《伤寒杂病论》,指出“风则伤卫,寒则伤营”的观点,金代成无己遵王叔和观点,首次提出“营卫不和”的概念,进一步指出营卫不和是太阳伤寒、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说:“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荣主血而在内,然何尝无气。故荣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荣,但行于内者称之为荣,行于外者称之为卫,此人身阴阳之道,分之则二,和之则一而已。”指出营卫互根互用的关系。清代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营卫论》中指出:“卫偏胜则身热,营偏胜则身寒。”
营卫二气同源互根、相互为用。卫外为固,除了保证营阴不会外泄之外,还要向内和于营气;营阴内守,不断充养滋润卫气,亦要向外和于卫气,以达成营卫和谐,阴阳制约。无论外感还是内伤,凡导致营卫失衡的均可称为营卫不和。
营卫不和通常包括三个方面:①卫强营弱。《伤寒论》中提到“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因阳气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临床表现为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卫强并非卫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强盛,而是指卫阳失于营阴滋润,浮盛肌表、异常亢奋;营弱亦非营气虚弱亏损,而是指卫阳郁遏,内迫营阴,汗出营伤。阳的升散动性占优,而阴的沉降静性不足,故必自汗出。②营强卫弱。《伤寒论》中麻黄汤各证条文均无营卫不和的字样,医家多解为寒邪外来、阳气不伸引起的证候。宋代成无己认为“寒并于营,营实而卫虚者,无汗而恶风也。以营强卫弱,故气逆而喘……”提出了麻黄汤证是以营强卫弱为特点的证候,使营阴的沉静之性居于优势,势弱的卫阳郁滞于肤表之内不得伸散,故出现发热、恶风、头身痛、无汗而喘等症状,脉象浮或浮紧、浮数。其中以无汗而喘为其关键症状。③营卫俱实。金代成无己指出:“风并于卫者为营弱卫强,寒并于营者为营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营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因寒并于营,营阴的沉凝静性增强,故恶寒甚而无汗;风并于卫,卫阳的升温动性增强,但因无汗阳热不得外泄而内郁,故发高热而烦躁,这就是因风寒两伤而形成的,以营卫俱实为特点的大青龙汤证。
营卫不和的本质是营卫功能失调,不论外感内伤表里虚实,治疗总以调和营卫为主要的治法。卫强营弱可选用桂枝汤,营强卫弱可选用桂枝汤、麻黄汤,营卫俱实可选用大青龙汤。营卫不和总以卫气占主导地位,营卫不和的关键是卫气不和。卫气行于脉外,具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外邪袭表,营卫二气首当其冲,尤以卫气为要,卫气奋起,护卫肌表,驱邪外出,所以治疗营卫不和的疾病时,须时刻重视卫气的盈亏虚衰。
营卫不和的理论内涵,多以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依托,有医家学者认为营卫不和的理论内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完善。营卫不和的现代科学内涵研究不足、临床研究不够充分,可运用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思路方法,加强营卫不和及其不同病机类型的临床研究,获取临床大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病机要素,为临床合理诊治和提高疗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