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对于表热里寒有大量记载“伤寒脉浮,此表有热,里有寒”;“少阴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既吐且利,小便复利,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
表热里寒可由表热证误治,损伤体内阳气,而表热之邪未解所致;或因素有里寒之证,又复感风热之邪而形成。《伤寒论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曰:“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汗出、咳嗽、头身疼痛、尿清便溏、舌淡胖、苔薄黄、脉浮、腹部胀满等症。《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云:“何谓表热里寒?如人本体虚寒,而外感温热之邪,此为标热本寒,清剂不宜太过。”故治疗过程中须小心辨证,不可因肌肤表象之热误投寒剂。
表里同病往往与寒热互见。临床治疗中应认真区分疾病的表里寒热,如《类证活人书》卷三中所云:“治伤寒,须辨表里,表里不分,汗下差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