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已有关于寒热病机的记载。《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身中之阳盛则为热,虚寒则为寒矣。”《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性,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阴胜则寒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变化。阴盛则寒多表现为阴偏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阴以寒、静、湿为其特点,故阴偏盛产生寒性病变多见湿、静之象,表现为形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苔白、脉迟等。
阳胜则热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阳气偏亢,脏腑经络机能亢进,邪热过盛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多表现为阳偏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阳以热、动、燥为其特点,故阳气偏盛产生热性病变多见燥、动之象,表现为发热、烦躁、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
阴虚则热是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耗,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变化,多见阴虚内热、阴虚火旺和阴虚阳亢等表现,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升火、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症状。
阳虚则寒是机体阳气虚损,失于温煦,机能减退或衰弱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由于阳气的虚衰,温煦功能减弱,经络、脏腑等组织器官的某些功能活动也因之而减弱衰退,血和津液的运行迟缓,水液不化而阴寒内盛。故可见到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同时还有喜静倦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
寒热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疾病诊断和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同时,寒热理论也用于论述中药药性,是遣方用药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