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中医药 . 中医基础理论 . 病机 . 阴阳失调 . 阴阳偏盛

阴胜则寒

/exuberance of yin leads to cold syndrome/
条目作者张绪富吕志平
条目作者张绪富

张绪富

吕志平

吕志平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07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0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阴气偏盛则导致脏腑组织机能抑制或障碍、温煦气化作用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表现为实性、寒性病症的病机。

英文名称
exuberance of yin leads to cold syndrome
所属学科
中医药

《黄帝内经》把寒证分为外寒和内寒两类。外寒病证是由于寒邪入侵肌表、卫阳被郁、阴盛于表所致。寒邪侵袭于外,致使上焦之气不能通达于肌表,卫阳被郁或不足,失其温煦之职,则寒气独留在肌表,发生恶寒战栗等症状。内寒病证是由于阴寒之邪直中于里,伤及阳气,阴盛阳虚,致使阳气温煦功能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血脉凝滞不畅或不通,产生表现于内的寒症,多在机体阳气虚弱的情况下出现。

阴胜则寒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气有余,病邪从阴而化寒,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反映于临床,可出现寒象及湿、静之象,如畏寒、喜暖、肢冷、腹冷痛、泄泻、水肿、痰液清冷、舌淡、脉迟等症状。由于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卫阳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作用,故可见形寒肢冷、踡卧、面色恍白等症;阴寒内盛、津液未伤,则会口淡不渴;阴盛阳虚、气化障碍、不能正常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皆澄澈清冷;寒盛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可见大便稀溏;舌苔脉象均属阳虚不化、寒湿内生之象。

阴胜则寒阐明了实寒证的病机,明确了此寒为实寒,乃阴胜所致,在此理论指导下确立了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表寒证治用辛温解表法,里寒证采取温中祛寒法治疗。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