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调经论》中说“阳盛则外热”,实际是指病邪客于体表,则卫外之阳气充盛于肌表,起而与邪气抗争,从而引发外在的发热症状。同时,若外邪犯肺,上焦肺气宣发不利,导致皮肤腠理闭塞,汗孔开合失司,汗液不能正常排出,卫阳不能正常发泄,郁于体表,产热过剩,散热不足,则阳热之邪不得随汗而解,因而导致体温的升高。
阳胜则热的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有余,邪从阳而化热,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反映于临床,可出现热象及燥、动之象,如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赤、便干、苔黄、脉数等症状。
阳胜则热阐明了实热证的病机,明确了此热为实热,乃阳胜所致,在此理论指导下确立了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里热证则分别采取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清热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