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对于病机的“机”,唐代王冰解释为“机要”,认为“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明代张介宾解释“机”为“要”和“变”,释病机为“病变所由出也”。《说文解字》和《庄子》解释“机”字之义更为清楚,《说文解字》解释为“主发谓之机”;《庄子·至乐》将“机”解释为事物变化之由,说“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现综合各方说法,以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作为病机的基本概念。
病机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奠定了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列病机十九条,将临床常见的一些病证,从心、肝、脾、肺、肾五脏到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加以概括,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素问·调经论》所说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对气血病机的概括。《素问·热论》对热病证候的表现及其与三阳三阴经脉内在联系之论述,则开创了经络病机和六经病机之先河。
汉代《伤寒杂病论》精辟地阐述外感伤寒病六经的病机变化与其传变、转归规律,弥补了《素问》六经病机的不足,并对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等病机有很大发挥,突出了病机学说与临床应用的结合。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学专著,对外邪侵袭途径、发病条件及病机过程和转归,都有较为深入的论述。唐代王冰在注释《内经》时所提出的“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以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等论点,就是依据阴阳虚实以分析病证而得出的病机理论,给后世以极大的启发。宋代《小儿药证直诀》阐明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机特点,为儿科病机学的鼻祖。金元时期,病机理论颇有发展,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论点,阐发和充实了实火病机。《脾胃论》则提出“阴火”概念,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进而论述了内伤与阴火的病机。《格致余论》提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发挥了阴虚相火病机。《丹溪心法》则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的阐释。明代《内科撮要》则强调脏腑病机变化是以脾胃与肾、命门为主。《理虚元鉴》则提出虚证病机以肺、脾、肾为本。以上诸家对脏腑病机理论互有借鉴,相得益彰。
明末之《温疫论》,对温疫病的病机传变有所创见,如提出“邪自口鼻而入”“有传染受之”等不同患病途径,以及“邪伏膜原”等病机论点,丰富和发展了外感热病的病机理论。至清代,《外感温热篇》阐发温热病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及其传变规律,《温病条辨》论证温热病三焦传变机理,《湿热病篇》论述湿热为病的病机变化等,使外感热病的病机学说日臻系统而完备。此外,清代《医林改错》对血瘀病机的发挥及气虚可致血瘀的论述,亦属新的创见。《血证论》则从阴阳水火气血立论,侧重出血机理的阐发,促进和发展了气血病机理论。
中医治病,历来十分注意审察病机。历代医家透过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经过仔细的分析,把握阴阳的消长、病邪的进退、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以及气、血、津液失调的具体情况,归纳出病机,以此决定治疗法则、处方用药。
中医病机学说根据病机的层次和结构,将病机分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和症状机理。
基本病理反应过程是指某些具有共性的病理发展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与患者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病邪进入人体,人体的正气必然奋起而抗邪,正邪相争,破坏了人体相对的阴阳平衡,或使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或使气血津液的功能紊乱,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病理变化。但是,尽管疾病的种类繁多,临床征象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从总体来说,总离不开邪正斗争的盛衰,病位、病势的表里出入,阴阳、气血的失调,津液代谢的失常,以及脏腑经络功能的紊乱等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所以,中医病机学认为,机体对致病因素发生反应的基本病机,不外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及津液代谢失常等几方面。
系统病机主要是指侧重于某些脏腑、经络、组织等不同方面的病理反应。与基本病机相比,这属于第二层次的病机理论。系统病机主要包括外感病机、内伤病机、经络病机、疮疡病机,以及肿瘤病机等方面。
外感病的病机,主要包括伤寒六经病机、温热卫气营血病机及湿热三焦病机,主要阐释外感病邪(即风寒、温热与湿热等病邪)侵袭人体以后,所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内伤病的病机,主要包括“内生五邪”病机和脏腑病机在内。“内生五邪”病机是指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的生理功能异常,所产生的类似外感“六淫”致病的某些病理反应,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脏腑病机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失调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于两方面:①脏腑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功能间相互关系的失调;②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和脏腑病机的相互影响。
经络病机,主要是指致病因素(包括外感性和内伤性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而引起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经络气血的偏盛偏衰、经络气血的运行逆乱、经络气血的运行阻滞、经络气血的衰竭等几方面。
疮疡病机,是由于邪毒(包括风、寒、湿、痰、火等)的侵袭,与机体血热、气郁等因素共同作用,以致邪毒搏于血脉,营气不行,逆于肉理,卫气归而不得复返,毒热壅滞血脉,从而使局部组织发生肿胀疼痛,以及肉腐化脓等之病理过程。
肿瘤病机是一种特殊的病理过程。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痰浊或邪毒等留结于经脉、肌腠或脏腑组织之中,因而导致局部组织突然增生所致。
症状机理是对疾病发生症状的机理研究,属于中医病机学说的第三个层次。
症状发生的机理包括两方面:①全身性病理反应的产生机理,如阴阳失调病机所产生的发热、恶寒、厥逆等;气血失调病机所产生的痛痒、麻木、肿胀、昏厥等;津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水肿、痰饮等(痰饮属于病证范畴,但亦多由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反映了水积为饮,饮凝成痰的病理过程);②分类病机,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产生的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六经病机三阴三阳症状产生的机理、卫气营血及三焦病症的产生机理、“内生五邪”病机所见不同症状的产生机理,以及脏腑病机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等,皆属于此范畴。
中医学的病机学说主要根据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把局部病理变化同全身状况联系起来,通过脏腑组织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从而形成了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中医病机学在论述疾病的传变时,多是以五行的母子乘侮来阐释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及传变规律,同时亦注意到了某些“不以次相传”的特殊情况。这种既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又注意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既注意到病理传变的一般规律,又注意到疾病突变的特殊情况的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医病机学说的整体观和辨证观。
现代关于中医病机的研究缺乏公认的、符合中医学特点的动物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新致病因素研究的速度。未来应该在继承前人研究思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系统研究方案,开展中医病因病机的系统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