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学 . 戏曲学 . 戏曲演出习俗 . 〔演出仪式〕 . 〔仪式〕

游街

/patrol opera performance/
条目作者周华斌

周华斌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257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257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中国传统戏曲班社演出旧俗。

英文名称
patrol opera performance
所属学科
戏曲

源于寺庙和迎神赛社中抬神出游的仪式(即游神)。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述了北魏后期都城洛阳在佛诞日游神之举,如城东宗圣寺的佛像出行,“市井皆空,炎光辉赫,独绝世表”,城东士女由此多来此寺观看“妙伎杂乐”,等等。佛诞日当天,游神队伍“百戏腾骧”,按次序到宫城正门的“阊阖门”前“受皇帝散花”,以至于“车骑填咽”。佛像和神塑游街源于“世好崇福”的世俗心态。宋代游神业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表现为迎神赛社的民俗社火和庙会。民俗学者顾颉刚称庙会是“流动的社会”。戴神鬼面具表演的傩戏更表现为以动态的表演取代静态的神像。

湖南辰河戏班便有类似的神灵游街表演方式:当家花脸扮为灵官,先在戏场外的寺庙中等候,掌坛师命一队人马在鼓乐手和迎神队伍的簇拥下,打着写有“国泰民安”的万民伞,请出“灵官”,坐上敞轿前往戏场。所经之处,民众燃放鞭炮,烧香跪拜。传统戏曲班社的演出与社火关联,常以演出前的“游街”展示戏班阵容。如2017年2月元宵节后,湖南省临武县水东镇举办清代中后期传入的祈福国泰民安的“夜故事”民俗活动。演出前,戏班以彩妆“游街”的方式,向乡民们宣告戏班的到来。广义的游街,则表现为类似社火的群众游行及游乐园彩车。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