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走向成熟的宋金时期,宋杂剧演出于勾栏瓦肆,以“场”为单位,称开始演出为“开场”。宋元南戏以“副末”脚色首先登场,以讲唱者身份唱说剧情大意,带有讲唱故事痕迹,称“副末开场”。由此,“副末开场”作为惯例,沿用并滥觞于明清传奇的剧本创作。
以戏曲演出为视角,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称:杂剧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又有“杂扮”,为“杂剧之散段”。每场演出开场的“寻常熟事”,是轻松愉悦的小乐舞,被喻为“艳段”,即光彩夺目之意。金末元初杜仁杰散曲《庄家不识勾阑》称“一个女孩儿转了几遭,不多时引出一伙”,表现为勾栏中“寻常熟事”的开场。其以“装旦”脚色表演的小乐舞引出诙谐滑稽的“正杂剧”,故“装旦”又名“引戏”。“引戏”是个大概念,为了吸引观众,每次演出的开场注重娱乐因素,从场上演出的角度与“副末开场”略有区别。清末京剧以“帽儿戏”开场,引出正戏。帽儿戏又称开锣戏,指开场的二小戏、三小戏之类小戏,与曲艺说唱的书帽、小帽相似,多属风趣活泼、精彩热闹的小戏。随后才演出正戏,包括喜剧、悲剧、传奇剧、浪漫剧、喜悲剧、悲喜剧。
江湖戏班随处作场,多演出于乡野庙台。演出前需要用锣鼓召集和吸引观众,称开场锣鼓。鲁迅的《社戏》写到他小时候赶到戏场去看社戏的情景:“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戏台建于“庄外临河的空地上”,“近台没有什么空”,只能“远远的看”。锣鼓开场后,先是“几个赤膊的人”翻跟斗,“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表现为热闹风趣的开场戏。随后,“老旦终于出台了”“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即整本正戏。小伙伴们远远地看比较“扫兴”,又听不懂,就离开了。文中实际上体现了社戏“开场”时演出小型武戏和旦行歌舞戏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