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汤显祖作于万历年间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是现今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关于戏神的文献记载。该文记述了江西宜黄县修建清源师庙的原因,并将戏神“清源师”与孔子及佛道神祇相提并论。清源师亦称灌口神,即民间所称的二郎神。在民间传说中,一般认为二郎神即《封神演义》中的杨戬,也有认为是秦时修造都江堰的李冰父子的,还有一说是指被宋真宗加封为“清源妙道真君”的隋代赵昱。二郎神作为戏神一直延续到清代。
由清代开始,梨园祖师逐渐演变为老郎神。一般认为,老郎神即唐明皇。在京剧行,也多以唐明皇为祖师爷。20世纪80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时,发现了清代赴京演出的汉调演员米应先(米喜子)所藏的一尊老郎神塑像,即为穿黄袍、戴皇冠的帝王形象。近代戏曲史料《梦华琐簿》则记老郎神是后唐庄宗李存勖。被尊为老郎神的还有翼宿星君。而福建莆仙戏、高甲戏、梨园戏则奉田都(公)元帅为祖师爷。田公元帅一说为唐玄宗时期的乐工雷海青。雷海青因以琵琶掷安禄山被杀,明皇回京后封其为梨园总管,命天下梨园祀之。老郎神的祭祀活动,一般分为专门祭祀和平日祭拜两种方式。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戏班全体出动,在唢呐、皮鼓、铙钹等组成的乐队前引下,抬着老郎神像,一路吹吹打打烧香礼拜,礼毕全班聚餐。
京剧从业者还供奉喜神。戏班人员对于喜神,都极为尊敬。一般情况下,戏班不准许将喜神置于戏箱之外。如需使用时,从衣箱中取出后必须用袍袖盖好,至登场时再行使用。否则,视为对神不敬。喜神在舞台上,由演员抱着,面部可以向上。但一入后台,必须将喜神面朝下,或用袍袖遮盖。另外,喜神放置在衣箱内时,也不许仰面。齐如山解释为因为戏曲艺人见到喜神的面就要行礼,不胜其烦,遂让喜神面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