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语言文字 . 汉语方言学 . 闽方言

闽方言

/Min dialects/
条目作者詹伯慧许宝华石汝杰
条目作者詹伯慧

詹伯慧

许宝华

许宝华

石汝杰

石汝杰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285
最后更新 2024-12-03
浏览 285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汉语的主要方言之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

英文名称
Min dialects
又称
闽语
俗称
福佬话
语言属系
汉藏语系
所属学科
语言文字

在汉语各方言中,闽方言的分布区域离中原腹地最远,语言形态上也与其他方言差异最大;闽方言又是音韵形态比较古老的方言,历史层次的累积非常复杂。

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海南省、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及西南部的雷州半岛和中国台湾。此外,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江西省东北部、浙江省南部也有一些分布点,江苏、安徽两省有零星分布。中国境内的使用人口约7500万。在中国境外也有分布,主要见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缅甸等国的华人社区中。

按语言特征和地理分布,闽方言可分为8个片:闽南片莆仙片闽东片闽北片闽中片琼文片雷州片邵将片。有学者把琼文片和雷州片归入闽南片;另外,由于邵将片带有一些赣方言特征,所以还有学者认为可把它划归赣方言。

语音方面:①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多数字读不送气清音,少数读送气清音。送气与否没有语音条件,但在各片中基本上一致。②声母数量一般不超过15个,传统上称为“十五音”。③声调一般是7个(古四声依古声母清浊各分阴阳,而浊上归浊去),最少6个,最多8个。④字音的文白异读现象在汉语各方言中最为突出。如闽南方言有3000多个常用字有文白异读,其文读层次与白读层次几乎形成两个音韵系统。⑤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母字白读层次读[p]、[ph]声母,即所谓“轻唇归重唇”,是古音的遗存;文读层次则读[x]或[h](是对[f]的不到位的模仿)。如“富”(斜杠符号前为白读音,斜杠符号后为文读音,下文同):福州pou213/xou213|厦门pu11/hu11;“蜂”:福州ph44/xuŋ44|厦门ph55/hɔŋ55⑥古知、彻、澄母白读层次读[t] [th]声母,即所谓“舌上归舌头”,是古音的遗存;文读层次则与照、精组混同。如“住”:福州tieu242/tsøy242|厦门tiu33/tsu33;“虫”:福州thøyŋ52/th52|厦门th24/thiɔŋ24(此例文白对立在韵母,声母概属白读层次)。⑦古匣母白读层次读为[k]声母或零声母,文读层次为[x]或[h]。如“厚”:福州kau242/xau242|厦门kau33/hɔ33;“学”:福州ɔʔ4/xouʔ4|厦门oʔ5/hak5⑧古喻三母白读层次读为[x]或[h]声母,文读层次为零声母。如“雨”:福州xuɔ242/y242|厦门hɔ33/u51;“云”:福州xuŋ52|厦门hun24/un24⑨古四等韵字的白读层次有的不带[-i-]介音,与带[-i-]介音的古三等韵字不同。这是古音的遗存。这种例子在闽东、闽北片较多。如福州:边山摄四等先韵peiŋ44/pieŋ44~鞭山摄三等仙韵pieŋ44|青梗摄四等青韵tsh44/tsh44~清梗摄三等清韵tshiaŋ44/tsh44⑩古豪韵的白读层次与古歌韵的文读层次合流。如潮州:高ko33/kau33~歌kua33/ko33大多数方言都有丰富的连读变调现象。多为左向变调,即变调韵律组的末音节不变调,其前面的音节发生变调。如汕头:茶杯te55-21pue33|好囝力相孝顺勤劳ho53-35kĩã53-35lak5-2sĩõ213

词汇、语法方面:①有一批颇为特殊的口语常用词。如骹|卵|鼎|喙|涂泥土|饮米汤|厝房子|批书信|潘潲水|暝|昼|悬|乌|颂穿|熻蒸煮|揾|遘到|必|曝|拍②闽方言词“囝”(《集韵》九件切:“闽人呼儿”)使用范围很广,作为名词表示“儿子、孩子”,又作为词缀表示小称等语义。如后生囝年轻人|戏囝|鸡囝|猪囝|椅囝|雨囝|少少囝一点点③第二人称代词多用“汝”,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④比较句格式特殊,形容词常用在参比的A、B两项之间,前后不用介词,或在形容词前加“较”或在后加“过”,即“A+形+B”“A+较+形+B”或“A+形+过+B”。如“他比我高”:福州“伊悬我”;厦门“伊较悬我”;潮州“伊悬过我”。平比式则常用形容词的重叠来表示两者一样,如我共伊平平悬我跟他一样高⑤表示给予的动词“乞”也作表被动的介词。如牛乞贼偷去。⑥“有”和“无”都可以用在谓词之前,表示对事实的肯定或否定判断,还可以互相配合,构成正反问句。如伊有去我无去她去了我没去?|汝有去无你去不去⑦“去”用在谓词后,表示非预期的或不如意的变化发生。如鞋破去鞋破了|天乌去天色变暗了|寒去受凉了

闽方言的内部差异很大,尽管绝大部分主要语言特征各片都具备,但各片之间基本上都不能相互通话,甚至同一片内部的不同方言点也不一定能通话。

  • 陈章太,李如龙.闽语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 罗杰瑞.汉语概说.张惠英,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 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 2版.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地图集. 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