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哈特四因子模型于1997年发表在《金融学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是在法玛-弗伦奇三因子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模型综合考虑了市场风险、市值规模、账面市值比和动量因子对基金业绩的影响,能够更为全面的评价基金业绩,并且能更为有效地衡量基金通过主动投资管理取得超额收益的能力。
1993年,N.杰格迪什(Narasimhan Jegadeesh)和S.蒂特曼(Sheridan Titman)发现持有过去3~12个月的赢家组合同时卖出过去3~12月的输家组合的投资策略,能够产生显著的正收益,这就是著名的动量策略。他们发现该投资策略的收益并不能被CAPM模型度量的系统风险解释。此后,发现法玛-弗伦奇三因子模型不能很好解释由动量效应造成的不同资产间的风险溢价差异性。
在理性人假说和有效市场的假设框架下,表面上看动量效应反映了市场异象,但实质上,它很可能反映了某种系统性风险,只是该风险还未被人们所认知。基于此判断,卡哈特参照E.法玛和K.弗伦奇构建的三因子模型中市值因子和价值因子的方法,构建出动量因子,得到了四因子模型。他将所有股票按照过去一年的收益率进行排序,按照最低30%,中间40%,最高30%分成三组,用等权重的方法计算出组合的收益率,用最高30%组合的收益率减去最低30%组合的收益率得到动量因子,建立如下四因子模型:

式中
为无风险利率;
为市场的风险溢价水平;
为由小市值股票组合收益率减去大市值股票组合收益率得到的市值因子;
为由高账面市值比股票组合收益率减去低账面市值比股票组合收益率得到的价值因子;
为卡哈特提出的动量因子。模型显示,除了市场风险,资产的风险溢价水平还由市值、价值、动量因子代表的风险决定。这里的系数
,为资产对这四个风险的敏感程度。
如同法玛和弗伦奇三因子模型中的市值因子和价值因子一样,虽然暂时无法知道动量因子到底代表了怎样的风险,但是由于动量效应的存在,过去获得高收益的资产在短期内仍能持续获得高收益,因此,用过去赢家资产组合减去输家资产组合建立的零投资策略组合,对冲了所有其他风险,只剩下了动量效应背后隐含的风险。零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就是动量风险因子的因子收益率。
卡哈特用四因子模型研究共同基金表现的持续性问题。他收集了1962~1993年所有的共同基金,包括存活的基金和已经消失的基金,因此不存在样本选择偏差问题。在进行实证检验时,首先,卡哈特针对四个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发现,四个因子都有相对高的波动,而且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很低,说明四个因子能够刻画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然后,在研究基金的持续性问题时,卡哈特先将所有的基金按照过去一年的表现分成十组,再对这十个组合持有一年期的回报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十个组合在持有期的回报呈现明显的单调递增的特征,而且最高回报组比最低回报组年化收益率高了8%。他用CAPM模型和四因子模型分别对得到的组合进行研究,发现CAPM无法解释不同组合在收益率上的差异性,最高回报组和最低回报组的贝塔系数几乎没有差异。与之对比的是,四因子模型能很好地捕捉不同组合间收益率的差异。动量因子的贝塔值,在高收益组的贝塔值显著为正,而低收益组的贝塔值显著为负。特别是模型中的市值因子和动量因子,两者共同解释了组间差异8%中的4.6%。而剩下的主要归因于基金管理的费率差异、交易成本差异等。另外,在模型的拟合度上,卡哈特也发现四因子模型比CAPM和三因子模型更能有效减小定价误差。
因此,卡哈特得出结论四因子模型能很好地刻画基金表现中的持续性问题,该持续性主要是受到了系统性风险和基金费率的影响,而不是经理人的热手效应或者过人的技能等因素。至此,四因子模型作为对法玛和弗伦奇三因子模型的改进模型,在学术界和实务界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