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疗的对象一般为儿童。游戏治疗师建立游戏空间,设立游戏治疗的规则,引导参与者开始游戏,执行治疗过程。儿童经常自然地参与到游戏中来。他们内心的困惑和焦虑,通过游戏过程得到释放。游戏治疗的原理已经被敏感的教师非正式地应用于儿童的任何游戏时间和任何游戏场合,儿童也能从他们那些正常的、自我选择的、自发的游戏的自然治疗功用中受益。
18世纪,J.-J.卢梭在其《爱弥儿》中,提到游戏作为一种学习和理解儿童的媒介的重要性。F.W.A.福禄贝尔在他的《人类教育》(1903)中强调了象征主义在游戏中的重要性。精神分析界对游戏治疗的开创做出了重要贡献。1909年,S.弗洛伊德发表了他的作品《小汉斯》。小汉斯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他患有一种简单的恐惧症。弗洛伊德曾短暂见过他,并建议他的父亲要时常观察汉斯的玩耍过程。“小汉斯”的案例是第一个孩童情感障碍的案例,里面已经涉及游戏的元素。弗洛伊德的女儿A.弗洛伊德专注于儿童精神分析,她采用游戏和艺术与儿童建立联系。H.胡克-赫尔穆特(Hermine Hug-Hellmuth)最早正式提出游戏在儿童精神分析中是重要的。她向儿童提供游戏材料,鼓励他们用游戏而不是语言来表达自己,从而形成了游戏治疗过程。1919年,M.克莱因开始用游戏作为分析6岁以下儿童的一种方法。她认为孩子的游戏本质上和成人的自由联想是一样的。
20世纪30年代,D.列维(David Levy)发明了一种被称之为“释放疗法”(release therapy)的结构化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针对拥有特别情绪或者压力的孩童,把他们置身于自由玩耍的环境里。随后,治疗师会介绍与压力唤起情境有关的游戏资料,让孩子重新制定创伤事件并释放相关情绪。1955年,G.汉布莱格(Gove Hambidge)发展了列维的结构模式,使情境的引入更为直接。这种方法的形式是建立在治疗师和孩子的融洽关系之上,重现紧张的气氛,释放出情境,然后使孩子自由地恢复。
20世纪后半叶,离婚和家庭破碎、学校和社区的暴力事件、媒体暴力、虐待儿童、吸毒等社会现象,以及海啸、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加之战争和种族灭绝事件等,引发出现了大量身体、心理和情绪上的残障人士。人们对治疗干预的需求日益增长。游戏治疗也得到了更快发展。C.R.罗杰斯发展了来访者中心制治疗(client-centered therapy)。1953年,C.穆斯达卡斯(Clark Moustakas)出版了《儿童游戏疗法》。L.盖内(Louise Guerney)开发的“亲子治疗”(Filial therapy)在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新的游戏疗法。它强调了一种为父母提供的结构化培训计划,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家中使用以孩子为中心的游戏。除了亲子治疗外,成人游戏治疗、团体游戏治疗、医院中的游戏治疗也开始普及。
在各种游戏治疗的方法中,有对应常用的技法,如精神分析法常用木偶游戏、释放疗法采用沙盘游戏、关系疗法采用角色扮演、亲子疗法采用讲故事、结构式疗法采用积木游戏、非指导性的儿童中心疗法采用角色游戏等。
在众多的游戏治疗中,亚瑟兰(Axline)的八条基本游戏原则成为现代儿童中心游戏疗法的基础,也是最知名和最频繁被引用:①治疗师应该尽快与儿童之间发展一种亲切友好的关系;②治疗师应该无条件接受儿童;③治疗师应该营造一种宽容的气氛,使儿童可以安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④治疗师应该识别儿童的情感并做出反馈,以帮助儿童理解自己的行为;⑤治疗师应该尊重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儿童自己做出决定和做出改变;⑥治疗师不要试图指挥儿童的行动或对话;⑦治疗师不要加速治疗过程;⑧治疗师应该设定一些必要的限制,让儿童认识到在治疗过程中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