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阴阳的认识源自天地,天地是古人所知的最大的阴阳实体。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时期。西周时期的诗歌中就已经有“阴阳”一词。如《诗经·大雅》:“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周易》中的阴爻和阳爻分别以符号的形式标示了阴阳。西周末年,古代先贤开始用阴阳来分析、解释一些复杂事物的变化机理。《周语·国语》记载伯阳父用阴阳概念来解释地震的发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开始用阴阳概念解释医学理论。《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阐述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阴阳学说和医学紧密结合起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被古代医家从哲学领域引入医学领域,与长期积累的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形成了具有中医学特点的阴阳学说。凡人体之禀赋、结构、功能,以及疾病之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等都有阴阳之分,并以阴阳学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等来阐释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用以阐述自然与人体“天人相应”的整体联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代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属性,凡属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暖的、明亮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阳的范畴,凡属于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阴的范畴。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后,将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将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阴阳是从具体事物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并不代表某种具体的事物,并无形体,只是一种属性概念。
阴阳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双方的相互制约和交争。《类经附翼·医易》指出:“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阳双方制约纷争的结果是两者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才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和发展。就人体而言,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关系正常,即是生理状态。若因某些因素影响,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失控,动态平衡即被打破,便会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阴阳失调而产生病理状态,发生多种疾病。
阴阳双方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即阴或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另一方为其存在的条件或前提,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时指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就人体而言,阴阳的互根互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体现在相对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如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的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互根互用。②体现在人体相对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如人体生理功能的兴奋和抑制,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兴奋与抑制两者之间互根互用。③体现在物质形体与功能作用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体的形体和组成物质属阴、功能活动属阳,功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表现,物质形体则是功能作用的基础和结果,所以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内守、外使的相互关系正是对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高度概括。
阴阳两方面处于不断的消长运动之中。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因而其消长运动总是在一定限度之内,保持着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状态。阴阳的消长变化有两种不同形式:①阴阳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②阴阳的皆消与皆长。阴阳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称为“阴平阳秘”。由于阳得阴济,使阳不致过分亢盛;阴得阳和,使阴不致过分衰沉,才不会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维持事物正常的发展和变化。
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这是阴阳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阴阳转化一般都出现于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所以,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那么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灵枢·论疾诊尺》亦认为:“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所谓“重”“极”“甚”都是转化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便不能发生阴阳的转化。
就人体而言,体内物质与功能的相互转化、生理活动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转化,以及疾病发展过程中阳证和阴证的相互转化等,都体现了阴阳相互转化的观点。临床病证常见的由实转虚或由虚转实、由表入里或由里出表等病情变化,也都是阴阳转化,主要决定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邪性质及大小,以及抢救治疗是否及时和恰当等因素。所以,阴阳的转化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不具备内部或外在的条件,其阴阳属性就不会转化。
交是互相,感是感应,交感即交互感应,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相互吸引而交合的过程,亦即阴阳之间相互发生作用。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有阴和阳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阴阳之间的关系得以进行、自然万物得以发生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前提条件。万物的化生源于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变化和根本条件,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阴阳交感是阴阳之间一切运动变化的前提。阴阳只有不断发生交互作用,才会进一步呈现出对立制约、互根相成、消长更胜、相互转化等趋向。
在中医学中,阴阳交感体现为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功能,以及形态之间,应始终交互感召而发生作用。如此人体生命才能正常。如肾属水脏为阴,心属火脏为阳,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否则将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都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部位和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进而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生理联系。
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产生和生理功能的维持,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人体功能与物质的代谢及转换过程,即是阴阳相互制约、相互资生、不断消长的过程。正是由于阴阳双方始终保持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生理功能活动才能够维持正常。若因某些因素而致阴阳双方交感相错的关系无法维持甚至相互分离,则生命共同体亦将破裂,生命活动亦告终结。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正常的阴阳关系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或互损、格拒、亡失等阴阳失调病机所致。①阴阳偏盛、偏衰。阳邪致病,可致阳热偏盛而煎耗阴液,阳胜则热,故多见实热证候;阴邪致病则可致阴寒偏盛而损伤阳气,阴胜则寒,故多见寒实证候;人体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阳虚阴盛、阳虚则寒,故多见虚寒证候;人体阴液亏耗,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阴虚阳亢、阴虚则热,则可见虚热证候。②阴阳互损。阴或阳任何一方的虚损,势必会损及相对的另一方,形成阴阳两虚之病证,主要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两种情况。③阴阳格拒,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阳双方相互联结、相互维系的关系破裂,以致阴或阳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而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的病理状态,主要包括阴盛格阳而见真寒假热证和阳盛格阴而见真热假寒证等情况。④阴阳亡失,指人体由于阴液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而致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破裂,形成“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病理状态,主要包括亡阴与亡阳两类危重证候。而且,阴亡则阳无以依附而散越,阳亡则阴无以化生而耗竭,势必导致阴阳俱亡而生命告终。此外,阴阳失调可在一定条件下,病理表现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阳证转化为阴证或阴证转化为阳证,体现了阴阳可相互转化的性质。
中医学主要运用阴阳观点来诊察和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及各种病证的属性,并通过综合分析,辨别和确定疾病的本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主要分以下三方面:①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为病在阳分;色泽晦暗为病在阴分。②声息分阴阳。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多属阳实证;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多属阴证。③脉象分阴阳。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数脉为阳,迟脉为阴;脉见浮、大、洪、滑为阳,脉见沉、小、细、涩为阴。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中医治疗疾病、指导养生的基本原则。在临床辨证过程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方能抓住病变的本质。中医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均以八纲辨证贯穿其中,而辨别阴阳,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凡属表证、热证、实证,概属于阳证;凡属里证、寒证、虚证,概属于阴证。《景岳全书·传忠录上·阴阳》:“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种以阴阳来归类和辨析临床复杂病证的方法,对于正确地运用临证思维、把握病证的本质,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阴阳偏盛的病证,应“损其有余”,可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等法治疗,并兼顾其不足,配以扶阳或益阴之法。阴阳偏衰的病证,则应“补其不足”,可用“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或“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等方法治疗,并应注意运用“阳中求阴”和“阴中求阳”,以使阴精、阳气之生化源泉不竭。
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可作为临床用药的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药性分阴阳: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五味分阴阳:辛、甘、淡味药属阳,酸、苦、咸味药属阴。升降浮沉分阴阳:升浮药属阳,诸如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类药物皆属此范畴;沉降药属阴,诸如泻下、清热、泄浊、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等类药物均属此范畴。
调养阴阳亦是中医学养生防病及康复的重要原则。养生保健的根本原则就是“法于阴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阴阳,使人体阴阳和自然界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相适应,保持人和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善于养生者,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使人体之阴阳与四时之阴阳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达到预防疾病和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阴阳学说的研究主要以古代文献为基础,从阴阳学说的概念发生、演变规律、思维方法、辨证论治、用药规律、中医理论的诠释与创新,以及中医经典中阴阳问题的梳理等方面加以研究。由于以整体论“象”思维为基础建构的中医理论,与以西方还原论为指导思想形成的实验研究之间,具有一定的不可通约性,故从实验角度对阴阳学说进行探索性研究,尚缺乏可量化、可重复的检测指标,也未能确定其应用的客观化、标准化的限制性范围。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其理论的直观性、模糊性和超稳定性,阻碍了近代中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阴阳学说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不可能超出观察的广度和深度,不可能具备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不能与现代科学的唯物辩证法等量齐观。因此,尚需建立基于现代科学体系的中医阴阳学说理论。
-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 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