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假说由法国生态学家M.洛罗[注]与日本生态学家谷内茂雄[注]于1999年提出。他们认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促进环境波动下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和稳定。这种生物多样性的保险效应不仅依赖于环境波动,而且与生态系统属性紧密相关。M.洛罗和谷内茂雄通过模型评估环境波动时,物种丰富度对生产力的均值和变异的影响,发现高物种丰富度促进生产力的稳定性,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机理实现:①一些物种因环境改变而导致的多度增加可以缓冲另一些物种多度的减小,即缓冲效应。②多物种群落有更高的可能性包含一些抗干扰能力强的物种,使群落整体上不易受干扰影响,即增强性能效应。保险效应的强度依赖于:①群落各物种响应环境波动以及决定生态系统功能的方式。②群落各物种响应环境波动的异步程度。③群落各物种响应环境波动的具体形式。
保险假说可以看作生态位互补效应在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关系方面的应用。但与生态位互补效应有所不同的是,保险假说更多强调群落组分物种对环境扰动响应不同步性的重要作用;也强调物种的性状多样性(而非物种丰富度本身)可作为一种抗干扰作用力,促进群落抵御干扰影响,保持系统稳定性。例如,多种混播群落的生产力较单种群落稳定,这是由于多物种群落包含更高的性状多样性,对外界条件变化有更强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