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895年,原名纽约动物学会(New York Zoological Society, NYZS),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育机构之一。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动物园(Bronx Zoo),同时也直接管理着纽约市的4家动物园和1间水族馆。致力于保护全球范围内的野生生物和自然栖息地,通过科学探索、保护行动、启发教育,推动社会各界一起珍惜和尊重自然。
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全球保护项目(Global Conservation Program)在亚洲、非洲、南美洲及北美洲的超过60个国家设立了办公室,拥有3000多名员工,是世界上直接运营野生动物保护项目最大的全球性机构之一。
2021年,WCS正式设立了5个新的主题性项目:森林与气候变化、健康、海洋、社区及权益、打击野生动物非法贩运,统筹协调各国家办公室的资源和项目策略,以应对和解决能综合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生态系统稳定及周边人类社群安全的全球性挑战。
WCS在中国的工作可以追溯到美国生物学家、探险家W.毕比[注]于20世纪30年代在云南开展的雉鸡研究,以及20世纪80年代美国保护动物学家G.沙勒[注]在四川卧龙开展的大熊猫研究工作和在青藏高原开展的有蹄类研究工作。1996年在上海正式建立项目办公室;2005年在北京建立中国项目总部办公室;2017年注册为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成立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美国)北京代表处。
截至2021年,WCS分别在北京、广州、青海和珲春设置了常驻团队。在中国开展的工作包括:青藏高原大型哺乳动物类的研究与保护;对东北,尤其是对吉林省的东北虎豹及其栖息地的保护;聚焦华南地区打击非法野生动物贸易;长江下游扬子鳄野外种群恢复工作等。2008年WCS设立了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2012年更名为中国野生动植物卫士行动,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WCS共同主办,每两年一届。旨在表彰在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激励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至2020年,中国野生动植物卫士行动已举办7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