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网口张开时形似𩽾𩾌鱼张口而得名。据《丹东史志(5)》记载,𩽾𩾌网始于日本,1921年由朝鲜传入丹东沿海,伪满洲国统治时期逐渐绝迹。1949年丹东市朝鲜族渔民梁昌太恢复经营此种网具,1952年安东县前阳(今东港市前阳镇)渔民李正顺组织渔民从事以𩽾𩾌网生产为主的渔业生产合作社,命名为安康渔业生产合作社。从此,安康村名延续至今。
主要捕捞对象有带鱼、小黄鱼、马鲛、大黄鱼和鳓等。分布于日本、朝鲜等国沿海。中国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口外和江苏外海。
作业渔船全长16米,型宽3.8米,型深1.3米,主机功率29.4千瓦。配有立式绞纲机两台,船员7人。
网具呈囊袋状,网口靠上、下桁杆扩张。网衣由网身和网囊构成,分大、中、小3种类型,共用1套桁杆、纲索和属具,可以轮换使用。网口与上、下桁杆连接,再用叉纲、大缆等缆索与木锚连接,渔船由锚缆连接木锚。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网衣都采用乙纶网线编结。随着渔业资源变动,大型网具逐渐减少,网具结构亦有所变化。以中型网具为例:网口网衣拉直周长为287米,网具总长为70米,网身和网囊用1片网衣构成,网目长度自网口的183毫米缩小到网囊的13毫米。网口上、下纲与两侧纲相交的4个角,各留出70目网衣装成网角。其余网衣与纲绳的缩结系数为0.23左右。
𩽾𩾌网捕捞作业时,先在平潮前抛下锚,放出大缆、二缆和上、下叉缆及锚缆,其长度为渔场水深的1.5倍。待流急时先投下网囊,再依次投下网身;待下口杆入水受力正常后,投放上口杆,渔船系泊于网具的上方。起网时先绞起上、下口杆,缚于船舷,再依次吊进网身和网囊,倒出渔获物,并将网具依次叠置于左舷甲板上。然后拉上缆绳,分别盘放在右舷甲板上,最后将木锚起上,准备下次放网。作业渔场主要在鸭绿江口外海及黄海北部,水深35~60米的海域,流速2~2.5节,底质为泥沙,可常年作业。后发展到在江苏外海水深50米以内海域,主要汛期是冬季和春季。
𩽾𩾌网属大型张网,可根据渔场的资源状况转移渔场,捕捞效益较高。但网具桁杆较笨重,操作不便,已有被帆张网代替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