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纺织科学与工程 . 丝绸 . 制丝 . 制丝工艺 . 煮茧

煮茧弊端

/cocoon cooking malpractice/
最后更新 2023-07-26
浏览 164
最后更新 2023-07-26
浏览 16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煮茧过程中产生的不良煮茧现象。

英文名称
cocoon cooking malpractice
所属学科
纺织科学与工程

包括白斑茧(煮熟茧层上有花白斑点的蚕茧)、瘪茧(外观形状凹变的煮熟茧)、沉茧(茧腔吸水量过多,大于97%而沉于水中。一般大型茧、偏熟茧、春茧容易沉,也有的煮熟茧既硬又沉)、浮茧(茧腔吸水量小于95%,气泡大,使茧的一部分浮于水面)等,主要是由于煮茧机的结构不合理或煮茧不符合工艺要求造成的,对缫丝产量、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

白斑茧是渗透不足、煮熟不匀的表征。白斑茧在缫丝时一般容易落绪,制造的生丝色泽不齐,但茧层薄、茧丝细、组织紧密、解舒好、净度高的茧产生的细小花斑,一般属于正常状态。产生白斑茧的主要原因是渗透不足和不匀,具体原因包括:①渗透区域漏汽,覆盖铜皮与滚筒间隙过大,滚筒未与水面相切或相割;水封板未入水;反射铜皮、覆盖铜皮上下左右未靠紧封严。②蒸汽质量差,含水分多;渗透中温差压差过小。③蒸汽压力低,包括总蒸汽压力低,高温蒸汽段气压低,蒸煮段气压低,高温蒸汽喷射管的喷向偏低。中途停汽,还有中途停水,水位低。④排气筒活门开启大;中间温差大。⑤高温蒸汽喷射管孔眼堵塞不畅通,喷汽不足或不匀。⑥茧的抵抗力弱,茧层厚薄不匀(如柴印茧、薄头茧等)。⑦煮茧前茧接触水滴。

防治方法是查明原因后采取相应措施,如是原料茧本身的原因,可加强选茧措施;如属于结构、位置不适当的,应及时检查纠正,以符合工艺。

瘪茧茧层瘪凹处,茧丝难以顺序离解,容易发生落绪,且理绪困难。产生瘪茧的主要原因包括:①渗透高温部压力过高,渗透区温差过大。②煮熟部后面温度过高,调整部温度过低。③渗透低温段或调整部等水位过低,桶汤过少。④蒸煮室蒸汽喷射管堵塞或蒸煮室温度过低和水封不良,有冷空气侵入等。

防治方法是查明原因后采取相应措施。对温差过大或温度过高、过低的,应加强煮茧蒸汽管理,做到定温定压;对煮熟部喷射管的堵塞和漏汽等问题,要经常检查;各区段水位及桶汤量要保持一定。

沉茧不适合立缫缫丝。产生沉茧的主要原因包括:渗透区的温差大,蒸煮段温度高,静煮段温度高,保护段和桶汤温度低;煮茧时间长;煮熟茧浸没在水中放置的时间长。防治方法是查明原因后采取相应措施。

浮茧会使缫丝张力过小,环颣多,影响净度提高。产生浮茧的原因包括:①蒸煮时间过短,吐水不足。②渗透部温差过小,渗透不完全。③蒸煮室漏汽或压力过小。④桶汤过多。

防治方法是查明原因后采取相应措施,如系温度过低者,应该提高或合理配置;如渗透不完全,应加强渗透作用;桶汤过多的,可适当减少桶汤。

中途落绪和原料质量、煮茧优劣有着密切关系。不仅影响到缫丝效率和工人劳动强度,还会对生丝质量、产量和原料消耗有很大影响。中途落绪产生的原因是茧丝切断强力小于解舒张力。在落绪多时,应该查清原因。通常茧子发生断续上跳而落绪是煮熟不够;如茧层上丝条脆弱而落绪是煮茧偏熟;如煮茧适熟而落绪频繁是缫丝速度过快,或茧质霉变,丝质受损,丝条发脆、强伸力低等原因。

减少中途落绪的方法,可以在分析外、中、内层落绪分布和落绪状态的基础上,根据煮茧机各区段对茧层各部位作用的强弱,有针对性地调整工艺配温。一般认为低温吸水段、中水段和静煮段对中内层尤其是内层作用较强;吐水段、动摇段和保护段对外层作用较强。

产生白斑茧的原因包括:①真空泵有故障,渗透桶、管道接头、阀门等漏汽。②抽气真空度过低,抽气次数少,放气速度太快。③一次渗透茧量过多,茧粒之间挤靠太紧,影响翻腾吸水。④煮熟区温度过低,水位过浅,时间太短。防治办法是查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产生瘪茧的原因包括:茧层厚薄差太大;抽气真空度过高,进气过快。防治方法是查明原因后采取相应措施。包括选出薄层茧集中处理;降低抽气真空度,减慢放气入渗透桶的速度。由于煮茧区域温差压差过大而造成的瘪茧,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产生浮茧的原因包括:真空泵有故障;抽气真空度过低;放气速度快;真空系统漏气;进水水位太低,进水量太少,进水速度慢;渗透茧脱水。防治办法是检查相容泵故障;提高抽气真空度;升高水位,换上口径较大的进水管,加快进水速度。

产生沉茧的原因包括:抽气真空度高;渗透水温高;浸渍时间长。防治方法是降低真空度和水温;缩短浸渍时间。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