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分为朝向光源定向运动的正趋光性和背向光源定向运动的负趋光性。有些鱼类,尤其是幼鱼和中上层鱼类具有趋光性,有的趋强光,有的趋弱光,也有的厌光,而部分对光无反应鱼类的幼鱼也具有趋光性。在渔业生产中,可以利用灯光聚集鱼类达到捕捞的目的。
鱼类趋光性有多种假说,如强制运动说、最适照度说、适应性假说、条件反射说和好奇性说等,每一种假说均能反映出一些鱼类的趋光性特征,但又有相应无法解释的行为现象,需根据特定的鱼种和水环境而具体讨论分析。
鱼类趋光性受自身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影响。影响趋光性的内部因素有:①会伴随鱼类年龄的不同而变化。通常,相比于成鱼,幼鱼的趋光性比较明显,如蓝圆鲹、竹䇲鱼等。②与所处的生活阶段有关。例如,沙丁鱼、秋刀鱼等在性成熟时不趋光,但在产卵期过后趋光性很快就会得到恢复。③雌鱼和雄鱼的趋光性有所差别,可能与生理条件有关。如雌性秋刀鱼和沙丁鱼等在怀卵时不趋光,但雄鱼没有这种情况。④胃饱满度对鱼类的趋光性有很大的影响。如秋刀鱼胃饱满度小时趋光性强,反之趋光性弱。
影响趋光性的外部环境因素有:①水温。鱼类处于其适宜温度范围内会有较强的趋光性。如在灯诱鲱鱼时发现,开始时鲱鱼会追随运动光源进行移动,但当光源移至鲱鱼不适宜的水层时,鲱鱼就会从光源处离去。②海水透明度。海水透明度越高,鱼类趋光性越明显。如光诱捕蓝圆鲹和金色小沙丁鱼时,高透明度水域产量高于透明度较低的水域。③月光。鱼类趋光性月明比月暗时稍弱。如光诱捕鲱鱼时,新月捕获量最高,上、下弦捕获量比在新月时稍低,满月时捕获量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