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大或中等大,近正方形或不规则的圆形;壳质厚或稍薄。两壳略相等,两侧不等,背缘直,腹缘多呈圆形。壳顶大约位于背缘中部,前后通常有壳耳,前、后耳明显或不太明显。壳色多样,有深褐色、黄褐色、黑绿色、紫褐色等,表面有生长鳞片,有的具不规则的放射带。足丝孔位于右壳前耳下方,足丝较发达。壳内面珍珠层厚,有光彩;壳缘较薄,为棱柱层,易破损。闭壳肌痕明显,马蹄形;铰合部齿有或无,韧带细长,呈褐色,韧带槽较宽。无水管,直肠末端有肛门膜。
首页
[{"ID":42422,"Name":"理学"},{"ID":76805,"Name":"海洋科学"},{"ID":100232,"Name":"海洋生物学"},{"ID":100337,"Name":"海洋动物"},{"ID":100338,"Name":"海洋无脊椎动物"},{"ID":100356,"Name":"海洋软体动物"},{"ID":100357,"Name":"双壳类"},{"ID":100362,"Name":"珠母贝"}]
. 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生物学 . 海洋动物 . 海洋无脊椎动物 . 海洋软体动物 . 双壳类 . 珠母贝珠母贝
/pearl oyster/
最后更新 2024-05-12
浏览 205次
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珍珠贝科贝类的通称。
- 英文名称
- pearl oyster
- 拉丁文名称
- Pinctada margaritifera
- 分布区域
- 热带和亚热带暖海区
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暖海区,在中国只有马氏珠母分布的北限为浙江(南麂岛),其余均分布于福建南部及广东以南海域。
营附着生活,足退化,以足丝附着在岩礁、石砾或珊瑚礁间,喜欢栖息于风浪较平静、水流通畅、透明度较大、食物较丰富的内湾潮间带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60米以内的浅海底,适宜水温范围10~35℃。滤食性贝类,食物以硅藻类为主,还有桡足类及其幼体、有机碎屑、软体动物幼虫或原生动物等。
雌雄异体,生殖腺成熟时,通常雌性呈淡粉色,雄性呈乳白色。繁殖季节多在水温较高的5~10月间,但因不同种类和个体略有差异。多数受精后20天左右即可变态附着,生长速度较快,繁殖能力强,通常第二年就有生殖能力,存在性转换的现象。
珠母贝肉味鲜美,可食用;贝壳和珍珠除作观赏或装饰品外,还可入药。贝壳研制成珍珠粉可供药用和制造化妆品等;贝壳也是贝雕工艺的原材料,用作镶嵌和螺钿工艺,也可加工成梳子、纽扣等日用品;所产的珍珠经济价值更高,珍珠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宝物,可药用,可作为装饰品(加工成项链、手链等)。珍珠性寒味甘咸,具有安神定惊、平肝潜阳、明目去翳、清热解毒、收敛生肌等功效。世界上对珍珠的需求量很大,产自中国浙江以南沿海的马氏珠母贝(图1),所产生的珍珠其颜色、质地和光泽度均极佳,故有著名的“南珠”之美誉,在国内外市场上备受青睐。
中国对珍珠贝的采捕和利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沿海常见的有大珠母贝(图2)、马氏珠母贝、珠母贝和长耳珠母贝等种类,是生产珍珠和人工育珠的优质对象。其中大珠母又称白蝶贝,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过度捕捞,野生大珠母贝已濒临灭绝。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南部沿海已对马氏珠母贝和大珠母贝进行人工培育,并取得较好的成绩。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王祯瑞.中国动物志 软体动物门 双壳纲 珍珠贝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齐钟彦.中国经济软体动物.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 徐凤山,张素萍.中国海产双壳类图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 张素萍.中国海洋贝类图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