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起源于地中海地区,由中亚传入中国西北地区。古代称红花为蓝花、红蓝、红蓝花、黄花等,直到唐宋时才称红花。
关于红花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西河旧事》引“匈奴歌”中的“失去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焉支”为燕支或胭脂的谐音。焉支山位于今甘肃境内河西走廊,西汉时期焉支山应为盛产红花之地。《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了当时有大面积红花(茜)种植。说明红花至迟至西汉已有栽培。此后,红花逐步传入中原地区。西晋张华《博物志》说“今魏地亦种之”。“魏地”指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南一带地区。东晋习凿齿在《与燕王书》中说:“山下有红蓝,足下先知否,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按取其上英,鲜者作烟支。”说明当时河北也产红花。《南史·王洪范传》载,他在5世纪末为青、冀二州刺史时发现有人“强借百姓麦地以种红花”。《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红花的商品性生产:“负郭良田种一顷者,岁收绢三百匹。一顷收籽二百斛,与麻子同价,既任车脂,亦堪为烛。”说明南北朝时红花生产已有相当规模。唐代种植的范围更广,关内、河南、山南、剑南、江南、岭南等地均生产红花,不少地方还作为贡品。唐宋以后种植更普遍,特别是大量种植棉花后,红花作为染料作物也随之而发展。但在元明时的文献中,红花常与另一种红花(番红花或藏红花)相混淆。4~5世纪时,红花还由中国东传至朝鲜和日本,日本称之为“吴蓝”或“韩红花”,说明最初是从中国东南或从朝鲜传入。
明代《群芳谱》中记载了红花的形状特征:“花色红黄,叶绿似蓝,有刺。春生苗,嫩时亦可食。夏乃有花,花下作林多刺,花出棣上。棣中结实,白,颗如小豆大。”
古代红花栽培技术要点有:①实行冬播。宋代《图经本草》指出:“冬月布子熟地,至春生苗。”此种方法沿用至今。陕西、甘肃称之为“抱蛋”。由于冬播生育期长,产量和质量均佳。②扶株。即防止风吹倒折。明代《天工开物》说:“凡种地肥者,高二三尺,每路打橛,缚绳横阑,以备狂风拗折。若瘦地,尺五以下者不必为之。”③乘凉采花。《齐民要术》指出“花出,欲日日乘凉取”“摘必须尽,留余即合”“不摘则干”。《天工开物》更指出:“采花者必侵晨带露摘取,若日高露旰,其花即已结闭成实,不可采矣。其朝阴雨无露,放花较少,旰摘无妨,以无日色故也。”其他古籍也多有类似记载。因为红花的开花受粉通常在早晨进行,遇日照便会萎缩,色素受到影响;再则日晒后红花刺变硬,也妨碍采摘。
古代红花用途广泛。①药用。东汉时的人们已认识到红花可入药。如,汉代《金匮要略》中载有“妇女六十二种风,乃腹中血气刺痛,红蓝花酒主之”。②利用其红花素制作胭脂。③作为染料。最早见于张华《博物志》的“作燕支法”中,将红花鲜花加工成便于携带的染料产品。④食用。红花幼苗和种均可食用。⑤饲用。秸秆及饼粕可作饲料。⑤调味。红花子捣碎,煎汁入醋可以拌食。⑥榨油。红花籽榨油可作油漆、树脂的生产原料,又可作车脂(润车油)及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