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
首页 . 理学 . 化学 . 分析化学 . 【光化学分析法】 .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条目作者林富春刘买利
条目作者林富春

林富春

刘买利

刘买利

最后更新 2024-08-13
浏览 404
最后更新 2024-08-13
浏览 40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用核磁共振原理,通过外加梯度磁场对成像物体进行三维空间定位或编码,从而获得观察核自旋密度在空间中分布的成像技术。

英文名称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所属学科
化学

核磁共振成像已成为重要的临床影像诊断工具、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磁共振成像是在核磁共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2年P.C.劳特布尔用梯度磁场法得到一个水模型的质子核磁共振二维图像,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核磁共振图像。随后,英国物理学家P.曼斯菲尔德发展了磁共振成像信号的数学分析方法,为磁共振成像从理论走向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后,相继得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图像,技术日趋成熟,20世纪80年代初始用于临床。考虑到患者对“核”的恐惧心理,1983年美国放射协会建议使用磁共振成像命名这项技术。2003年,劳特布尔和曼斯菲尔德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根据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处于均匀磁场B0中的自旋体系,其共振频率正比于旋磁比,即。为了得到成像区域任意点(或体积元)的空间信息,在均匀主磁场的基础上叠加非均匀的磁场进行空间定位,这通常通过适当方式施加三个相互垂直磁场梯度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空间位置对应不同的磁场,因而对应不同的共振频率。由此可通过频率或磁场梯度来定位空间位置或对空间位置编码,这与普通的光学成像完全不同。根据定位作用的不同,三个梯度场分别称为选层梯度、频率编码梯度和相位编码梯度。三者在使用时是等效的,可以互换,而且可以使用两个梯度场的线性组合来实现某一定位功能,从而实现磁共振的任意截面断层成像。为了提高信噪比和加快成像速度,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梯度编码方式。下面以一个简单的脉冲序列示例来说明磁共振成像原理。

如图所示3个方向的梯度GzGxGy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开启,分别对应于选层、相位和频率编码。选层梯度Gz:沿z方向施加一线性磁场梯度,选择性脉冲只激发z=z0截面断层处(共振频率)的横向磁化。相位编码梯度Gx:在t1演化期沿x方向施加梯度场,来自x处的横向磁化强度的相对进动频率为t1期间积累的相对相位为。频率编码梯度Gy:在核磁共振信号采样t2期间,沿y方向施加梯度场,来自(x,y)处的磁共振FID信号S(t1,t2)的初始相位为相对进动频率为。对S(t1,t2)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得到二维核磁共振频谱,亦即自旋密度在xy平面的分布(x,y)。通过改变选择性脉冲激发频率选择新的截面断层,重复上述实验获得自旋密度的三维空间分布(x,y,z),即磁共振成像。

用于磁共振成像的脉冲序列示意图用于磁共振成像的脉冲序列示意图

由5个部分组成。①磁体。由主磁体、梯度线圈组成。主磁体用以产生静磁场。磁场强度单位为T(特斯拉,简称特)。根据磁场产生方式区分,有常规电磁体、永磁体和超导电磁体3种。当前临床所用超导电磁体,磁场强度有0.5特到4.0特,常见的为1.5特和3.0特;动物实验用的小型MRI则有4.7特、7.0特与9.4特等多种主磁场强度。梯度线圈产生梯度磁场。②脉冲发生和信号收集系统。射频发生器用以产生激发脉冲、并按一定脉冲序列发送给射频线圈;射频接收器,接收磁共振信号并放大。③数据处理系统。由一至数台电子计算机组成,进行信息运算、处理、调度和系统的控制。④操作和图像显示装置。进行机器操作控制及图像的显示、分析、处理及记录。⑤电源系统。产生各种电压,供给各个部件。

人体各种组织含有大量的水和碳氢化合物,所以氢核的核磁共振灵活敏度高、信号强,这是人们首选氢核作为人体成像元素的原因。核磁共振信号强度与样品中氢核密度有关,人体中各种组织间含水比例不同,即含氢核数的多少不同,则核磁共振信号强度有差异,利用这种差异作为特征量,把各种组织分开,这就是氢核密度的核磁共振图像。人体不同组织之间、正常组织与该组织中的病变组织之间氢核密度、弛豫时间T1T2三个参数的差异,是磁共振成像用于临床诊断最主要的物理基础。

磁共振成像所获得的图像非常清晰精细,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效率,避免了剖胸或剖腹探查诊断的手术。例如,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用于研究人及动物脑功能的神经影像技术。由于磁共振成像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和易引起过敏反应的造影剂,因此对人体没有损害。磁共振成像可对人体各部位多角度、多平面成像,其分辨力高,能更客观更具体地显示人体内的解剖组织及相邻关系,对病灶能更好地进行定位定性。对全身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早期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磁共振成像

  • 噜克 ,等.核磁共振成像(物理原理和脉冲序列设计).曾晓庄,等译.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 俎栋林.核磁共振成像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