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生物学 . 海洋动物 . 海洋脊椎动物 . 海洋鱼类 . 硬骨鱼类 . 河鲀鱼

河鲀鱼

/puffer fish/
条目作者包振民

包振民

最后更新 2024-05-12
浏览 323
最后更新 2024-05-12
浏览 32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泛指鲀形目中的鲀科鱼类。特别是东方鲀属鱼类的统称。俗称河鲀。

英文名称
puffer fish
鲀科
鲀形目

河鲀鱼又称河豚鱼。中国各地叫法不一。南澳称乖鱼,汕头称花河鲀、包公,江浙称小玉斑、大玉斑、乌狼,胶东称挺巴、气鼓子鱼,河北称腊头鱼。

鲀科鱼类体粗短,亚圆柱形;或体侧面观呈卵圆形,侧扁。尾柄圆锥形,或长圆锥形,或侧扁形,或平扁形。体侧下部两侧常具一明显的纵行皮褶。头和背部颇圆宽或稍侧扁。上下颌骨与齿愈合成4个牙板,具中间缝。鼻孔有或无,如有,则每侧具1个或2个。鳃孔小,侧位,位于胸鳍前方。体具由鳞演化变成的小刺或光滑无刺。背鳍一个。臀鳍一个,常与背鳍相对生长,几同形,均无鳍棘。胸鳍侧位。无腹鳍。尾鳍新月形或亚圆形,截形,凹形。体腔大。鳔大,呈圆形,肾形,椭圆形,或后部分化为两叶。有气囊。内脏和血液有剧毒,有些种类的肌肉和皮肤也有毒。

根据已正式发表的记录,在中国沿海和内陆河川、湖泊水域,鲀科鱼类共有14属,包括东方鲀属(Takifugu)、圆鲀属(Sphoeroides)、光兔头鲀属(Laeviphysus)、兔头鲀属(Lagocephalus)、窄额兔鲀属(Stenocephalus)、腹刺鲀属(Gastrophysus)、扁尾鲀属(Pleuranacanthus)、丽纹鲀属(Torquigener)、宽吻鲀属(Amblyrhynchotes)、凹鼻鲀属(Chelonodon)、瓣鼻鲀属(Boesemanichthys)、扁背鲀属(Canthigaster)、单孔鲀属(Monotreta)、叉鼻鲀属(Arothron)。其中,东方鲀属在中国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已正式发表的记录共有22种,包括铅点东方鲀(T.alboplumbeus)、墨绿东方鲀(T.basilevskianus)、双斑东方鲀(T.bimaculatus)、晕环东方鲀(T.coronoidus)、暗纹东方鲀(T.fasciatus)、菊黄东方鲀(T.flavidus)、斑带东方鲀(T.guttulatus)、星点东方鲀(T.niphobles,图1)、横纹东方鲀(T.oblongus)、弓斑东方鲀(T.ocellatus)、圆斑东方鲀(T.orbimaculatus)、豹纹东方鲀(T.pardalis)、斜斑东方鲀(T.plagiocellatus)、斑点东方鲀(T.poecilonotus)、紫色东方鲀(T.porphyreus)、假睛东方鲀(T.pseudommus,图2)、网纹东方鲀(T.reticularis)、红鳍东方鲀(T.rubripes)、密点东方鲀(T.stictonotus)、花斑东方鲀(T.variomaculatus)、虫纹东方鲀(T.vermicularis)、黄鳍东方鲀(T.xanthopterus)。

图1 星点东方鲀图1 星点东方鲀

图2 假睛东方鲀图2 假睛东方鲀

鲀科鱼类起源于暖水性热带海域,随种的分化演变,向温冷水海域和内陆淡水水域扩散分布。多数鲀科鱼类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暖温水性的泥沙、岩礁和珊瑚礁沿海水域,少数种分布于寒带的冷水性海域,栖息水深范围不超过200米。其中,不少东方鲀属鱼类可进入大江河口,少数东方鲀则进入江河湖泊,达到性成熟的暗纹东方鲀在春季上溯进入长江和鄱阳湖等水域产卵繁殖。扁背鲀、叉鼻鲀属鱼类常见于热带亚热带珊瑚礁浅水海域,花鳍兔头鲀则遨游于外海上层开阔水域。

鲀科鱼类为杂食的肉食性鱼类,摄食多种有孔虫、海绵动物、苔藓动物、多毛类、贝类、头足类、甲壳类、蛇尾类、海胆类以及鱼类,亦摄食藻类及珊瑚类等。鲀科鱼类遇到外部刺激,遇敌害,或自身需要时,身体成倍地膨胀,体表皮棘竖立,呈现出刺猬状体形,以此威慑捕食者,阻止被咬食或顺水漂流。一旦离开捕食者,即迅速吐出水或气体,同时逃逸。也有时从口中用力喷射水柱,冲刷泥沙,以此寻觅食饵。

鲀科鱼类常在产卵场以群体参与受精方式繁殖,常为一条雌鱼在多条雄鱼追逐配对下一次排卵,然而雄鱼则在几次追逐雌鱼配对的过程中分批排精,受精卵黏附于海底砾石、岩礁、珊瑚礁、海藻等自行孵化成幼鱼。

河鲀毒素是一种毒性甚大的生物毒素,其致死量为0.5~1.0毫克,单位毒力约为氰化钾的1200倍,分子量为319,分子式为C11H17N3O8,提纯物为无色、无味、无嗅的结晶体。河鲀毒素的毒作用机制为阻碍神经传导的钠通道,从而麻痹呼吸神经,使人畜呼吸困难而死亡,尚未研究开发出对河鲀毒素有效的解毒剂。因此,解毒的方法只能是及早发现,及早呕出,及早灌胃,及早排除有毒物质。河鲀毒素中毒是一过性的,因此只要不被中毒致死,治愈之后不留后遗症或过敏疾患。

河鲀毒素过去被认为是鲀科鱼类自身代谢生成的特有的生物毒素。研究表明鲀科鱼类特别嗜好含有河鲀毒素的食饵,将毒素吸收、浓缩、并储藏于肝脏和体内其他部位。到了生殖期,在肝脏储藏的毒素,转移到卵巢使鱼卵有毒,以此防止受精的黏性卵被敌害摄食。有些鲀科鱼类受到危害时,从体皮肤分泌出毒素,威胁敌害,使其不得靠近侵袭或麻醉致死。

中国是鲀科鱼类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尤其是东方鲀属和兔头鲀属鱼类,在中国沿海分布很广,产量丰富。东方鲀属鱼类的鱼肉肥嫩鲜美,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誉,民间就有“拼死吃河鲀”之说。早在明代李时珍在其名著《本草纲目》中记载:“河鲀有大毒,味虽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鲀科鱼类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且河鲀毒素具有很高医用价值。随着中国沿海渔业捕捞过度,东方鲀鱼类产量锐减,沿海有些地区已开始养殖红鳍东方鲀、假睛东方鲀,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开始养殖暗纹东方鲀等经济种类。

  • 苏锦祥,李春生.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 陈大刚,张美昭.中国海洋鱼类(下卷).青岛:中国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5.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