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德国符腾堡州(今属巴登-符腾堡州)的小镇厄林根(Öhringen),卒于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小镇拉茨堡。1908年起生活在海登海姆,1925年高中毕业,之后以学徒身份工作。1927~1930年在蒂宾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学习。1930~1931年在波恩大学学习,师从奥地利-美国经济学家J.A.熊彼特[注]、德国经济学家W.尤肯[注]和A.斯皮托夫[注]。1931年他在弗莱堡大学[注]获得经济学学位,1932年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忏悔教会[注]”成员,这个新教组织公开反对希特勒,并由德国反纳粹神学家M.尼莫勒[注]领导。他拒绝移民,并在德国基尔市等地躲藏起来继续他的反纳粹和研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死于拉茨堡的猩红热。
首页
[{"ID":42417,"Name":"经济学"},{"ID":55996,"Name":"经济学"},{"ID":137944,"Name":"空间经济学"},{"ID":138066,"Name":"〔空间经济学人物及奖项〕"}]
. 经济学 . 经济学 . 空间经济学 . 〔空间经济学人物及奖项〕廖什,A.
最后更新 2023-05-19
浏览 179次
(1906-10-15~1945-05-30)
德国经济学家,现代区位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 原语种名称
- August Lösch
- 国籍
- 德国
- 出生日期
- 1906-10-15
- 去世日期
- 1945-05-30
- 出生地点
- 德国符腾堡州厄林根镇
- 去世地点
-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拉茨堡镇
- 代表作品
- 《经济的空间秩序》
廖什是现代区位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学著作——《经济的空间秩序》(又称《区位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了市场区位理论,他以工业市场区为基础,引入了利润原则和空间经济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区位理论。他的区位理论的特点,是以最大利润原则代替了韦伯的最低费用原则,标志着区位论研究从古典区位论发展为近代区位论。
廖什采用微观方法分析了市场空间的分布。廖什假定产品的需求是有弹性的,并且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产品的需求量将减少,即需求量是距离的单调递减函数。他使用严密的推导证明了六边形结构是市场区最理想的形式。他考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半径,建立起能够覆盖整个平原的最低级职能的六角形市场区网格。廖什把这个市场区网络定义为基本网格。
他认为,每一单个企业产品销售范围,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而产品价格又是需求量的递减函数,所以单个企业的产品总销售额是需求曲线在销售圆区旋转形成的圆锥体。随着更多工厂的介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销售范围,由此形成了圆外空挡,即圆外有很多潜在的消费者不能得到市场的供给,但是这种圆形市场仅仅是短期的,因为通过自由竞争,每个企业都想扩大自己的市场范围,因此圆与圆之间的空挡被新的竞争者所占领,圆形市场被挤压,最后形成了六边形的市场网络,见图。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以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对市场区位体系的解释,在区位理论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进一步发展了区位理论,解释了区域会存在的原因,定义了依赖于市场区以及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之间的关系的节点区。而且其研究对象开始从单个厂商为主扩展到了整个产业。
条目图册
扩展阅读
- Lösch A.The Economics of Loc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