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德国埃尔富特,卒于海德堡。在柏林长大,他父亲曾在柏林任市长。从少年时代起,韦伯和他的哥哥M.韦伯就同在他们家做客的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学者有过频繁的接触。
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师承G.von施莫勒[注],潜心钻研社会学理论。1895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4年后开始在柏林大学任教,讲授经济学。1904年转到布拉格大学,1907年到海德堡,他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那里度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韦伯在财政部当专家。德国战败后,韦伯试图担任新民主党领袖,但未获成功。这使韦伯对实际工作有了深刻理解,对韦伯后半生的科学研究工作是非常宝贵的。
韦伯的主要著作有:《工业区位论》(1909,芝加哥大学)、《文化社会学的原则》(1920,哥伦比亚大学)、《德意志和欧洲文化危机》(1924,耶拿)、《现代欧洲国家思想危机》(1925,斯图加特)、《民主告终了吗?》(1931,柏林)、《作为文化社会学的文化史》(1935,慕尼黑)、《悲剧和历史》(1943,汉堡)、《告别欧洲史:虚无主义的征服》(1946,耶鲁大学)、《文化社会学和历史原则》(1951,慕尼黑)、《历史存在意义上的第三者、第四者》(1953,慕尼黑)和《社会学导论》(1955,慕尼黑)。
韦伯以对1860年以后的德国资料作的历史研究为依据进行研究。除了使用历史分析,他支持将理论和因果模型重新引入经济学领域,此时成就是工业区位的早期模型。韦伯部分地接受了J.H.von杜能的农业生产概念,并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奠定了现代区位理论的基础。1914年,韦伯在《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中,探讨了工业分布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创立了现代工业区位论,对现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