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学 . 林业 . 森林经理学 . ﹝森林监测与评价﹞ . 森林监测

森林监测

/forest monitoring/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0
最后更新 2022-12-23
浏览 150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进行综合监测的体系。又称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

英文名称
forest monitoring
又称
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
所属学科
林业

狭义地讲,森林监测是对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进行定期定位的观测分析和评价的工作,等同于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调查,是森林资源管理和监督的基础工作,目的是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变化动态,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为林业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服务。现代的森林监测主要指大范围的、广义的森林监测,即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中国森林监测体系不断健全,包括森林资源监测、荒漠化监测、野生动植物监测、湿地资源监测、森林灾害监测、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监测等。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为国家制订相应的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保障,为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建立提供决策依据。

1923~1929年,瑞典开展了覆盖全国的森林资源清查。1953年,日本第一次进行以全国为对象的森林抽样调查。1956年,瑞士形成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概念,1981年联邦政府决定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世纪80年代,德国、瑞士两国建立以系统抽样设置固定样地为特点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体系。90年代,美国开始开展森林健康监测,并于1998年通过法案要求将森林资源监测系统(FIA)与森林健康监测系统合并成一个新的FIA系统。

中国森林监测体系不断健全,经历了从建立到不断成熟发展的历史性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逐步建立健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作业设计调查等调查制度和以国家、地方监测体系为主体的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设立了东北、华东、西北、中南四个区域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和省级监测机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机构。颁布《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及作业调查设计规程等一系列技术规定规程。逐步引进和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为林业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撑。

这一阶段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1982年成立全国鸟类环志中心,1984年起每年对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的猕猴种群数量进行统计,1992~1997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种群进行监测,1996~2000年完成全国重点野生动植物资源野外调查。1994~1996年完成沙化土地普查,1998~2000年进行第一次荒漠化监测。1998年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9年试点启动退耕还林工程。2002~2005年先后在黑龙江扎龙、黑龙江三江、海南东寨港等国际重要湿地开展监测试点工作。2003年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大工程区内的100个工程县(重点森工企业)开展社会经济效益快速调查监测工作。

进入21世纪,为适应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要求,中国森林资源调查监测进入不断调整目标、扩充内容、优化方法、全面应用高新技术、逐步提升监测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创新提高的新阶段。主要体现在:在森林资源监测上,实现除港、澳、台以外31个省(区、市)全覆盖调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增加了反映森林健康、森林质量、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调查内容,为林业建设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完成全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研究项目,提出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并在广东、内蒙古和福建等省(区)开展生态状况监测技术方法试点。积极推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加大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应用力度,基础建设工作得到加强。有效整合核查资源,丰富核查指标,完善评价方法,核查检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关于森林碳汇、生物量等各项监测的试验、应用工作全面展开。实现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目标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

在荒漠化、野生动植物、林火、湿地和林业工程领域,网络监测系统日益健全。例如,1994~2015年中国已组织完成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已建立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卫星林火监测中心和昆明西南分中心、乌鲁木齐西北分中心,构成全国林火监测网。

以森林、荒漠化、野生动植物、湿地、森林灾害、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监测及其综合体为监测内容,根据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利用先进的抽样理论和方法,完成点-线-面多尺度的森林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信息采样布设。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核心,结合地面调查和定位监测方法,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现代技术与传统调查技术相结合的森林资源与环境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体系,以数据库为基础、网络为纽带,为森林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信息提供管理与服务。建立森林资源-灾害-重点林业工程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管理与服务协调一致的森林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发展现代林业的保障和核心是森林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对森林资源的发展、保护和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相关部门评价建设成效、监测林业建设质量,以及实现生态建设动态掌握的必然途径。利用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实现数字化森林资源档案的建立,可以解决中国长期以来森林资源调查缺乏实效性的问题,延长规划调查时间。

中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主要监测因子仍为森林面积和蓄积,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森林健康等三项重要指标的调查数据还很少。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现行的森林监测主要存在五个问题:一是不能满足新形势林业发展和参与全球资源评价的需要;二是森林资源清查成果时效性差,与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体系惯性大,抗干扰能力弱;四是经费投入不足,科技进步较慢,新技术应用不充分;五是缺乏专家支持系统。例如,现行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方法往往采用抽样控制和小班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以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控制总体蓄积精度,用小班调查方法将资源数据(主要是面积和蓄积)落实到小班(地块)。二类调查因资金投入不足,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导致全国各县调查工作不平衡,调查质量参差不齐,调查方法费时费力,调查手段落后,调查内容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监测周期长,无法满足现代林业动态监测要求;林业数表陈旧,统计计算结果误差大。

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这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新世纪林业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过程中,在原来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以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为主体、各专项监测相结合的国家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系统和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为主体、各专题调查相结合的地方森林资源监测系统,逐步实现由森林面积蓄积监测为主向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转变,促进国家与地方两级监测系统的协调与统一,建立中国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保障整个监测体系健康持续发展。这是实现动态管理、协调林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为评价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成效、编制林业和生态建设发展规划、制订林业宏观政策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要求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更加完善,动态监测新技术广泛应用,动态监测成果全社会共享,动态监测体系一体化等。

  • 肖兴威.中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研究.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 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