氾胜之,西汉后期人。中国古代农学家。本姓凡,秦乱时于氾水躲避,故而改姓氾。生卒年代、籍贯尚未发现有明文记载,因其农书而留名于后世。依据《汉书·艺文志》班固注,氾胜之在“成帝(公元前32~前7)时为议郎”。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引用了刘向《别录》的记载,氾胜之“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晋书·食货志》又记载:“昔汉遣轻车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禳”。可见氾胜之曾受朝廷之命,在陕西关中地区传播耕作技术,指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对当地农业发展尤其是对当地小麦的推广有贡献。
中国西汉时期农书。《汉书·艺文志》农家类著录,称作《氾胜之十八篇》。从《隋书·经籍志》始增一“书”字,此后通称《氾胜之书》。
氾胜之,西汉后期人。中国古代农学家。本姓凡,秦乱时于氾水躲避,故而改姓氾。生卒年代、籍贯尚未发现有明文记载,因其农书而留名于后世。依据《汉书·艺文志》班固注,氾胜之在“成帝(公元前32~前7)时为议郎”。唐代颜师古为《汉书》作注,引用了刘向《别录》的记载,氾胜之“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晋书·食货志》又记载:“昔汉遣轻车使者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禳”。可见氾胜之曾受朝廷之命,在陕西关中地区传播耕作技术,指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对当地农业发展尤其是对当地小麦的推广有贡献。
氾胜之受命(西汉)成帝在关中一带指导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技术。他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提高写成了《氾胜之书》。此书在《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经籍志》中均有著录,北宋初的《太平御览》书前所列材料来源总表“经史图书纲目”中,也有《氾胜之书》,南宋初年郑樵的《通志》(1161)中也提到了《氾胜之书》,但宋代的其他书目中再无著录。由此推测,此书大概失传于北宋初或北宋、南宋之交。但北宋以前的一些古籍如《齐民要术》《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对氾书多有引用,使得其不少内容得以留传下来,后人辑佚成书。
《氾胜之书》原书18篇,现仅存3500字左右。此书主要总结了汉代陕西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内容包括耕田、收种、溲种法、区田法、禾(粟)、黍、稻、稗、大豆、小豆、宿麦(冬小麦)、旋麦(春小麦)、苴(雌株,油料用大麻)、枲(雄株,纤维用大麻)、甜瓜、瓠、芋、桑、荏(油苏子)、胡麻(今称芝麻)等十多种作物的栽培技术。
此书总结了农业生产的总指导原则:“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此原则不仅适用于耕作、灌溉、施肥、锄草和收获等生产环节,且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对农事活动,先有总论,又有每一种具体作物栽培的各论,为中国古代农书记述作物栽培法开创了先例。
此书记述的区田法(又称区种法)是一种加大劳力投入并集约水肥的抗旱栽培法。具体做法是在田块上挖若干带状低畦或方形浅穴的小区,将作物种在低畦或浅穴中。小区的大小、株距、行距和小区的间隔都有相应的规格。区内深耕细作,集中施肥灌水,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优良环境条件。区田法的关键在于抗旱减灾,历代都有人研究和推广,直到现在北方旱作区农民仍有类似的栽种方法。
此书还介绍了通过嫁接培育大葫芦的方法,是嫁接技术在草本(瓜类)植物上的首次记录。对大麻的栽培已经分别记述收纤维的种枲(雄麻)、收麻子的种苴(雌麻)。说明当时人们对植物雌、雄性别的认识已经应用于大田生产了。书中所述的种麦法、种瓜法、穗选留种法、耕田法、保泽法、桑苗截干法、雪水利用法、稻田水温调节法和溲种法等都具特色且富于创造性。
《氾胜之书》虽为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但对于整个北方旱地农业均有指导意义,书中的内容也经常被历代其他农书所引用。
《氾胜之书》原书虽已佚失,辑本仅保留了其中的片段。19世纪前半期有3种辑本,基本上反映出原书的精华。一种是清代洪颐煊辑《氾胜之书》,分作两卷,收入其《经典集林》中。第2种是清代宋葆淳辑《氾胜之遗书》(1819),不分卷,有《昭代丛书》《鄦斋丛书》《区种五种》和浙江农业学校石印《区种五种》(1917)本。第3种是马国翰辑《氾胜之书》两卷,编刊在其《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还收入罗振玉主编的《农学丛书》。现代石声汉著有《氾胜之书今释》(1956),科学出版社出版;万国鼎著有《氾胜之书辑释》(1957),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农业出版社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