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中国戏曲教育主要分为官方教育和民间教育两种,而科班教育是戏曲民间教育的重要方式。科班,本意是指旧时学戏、演戏相结合的戏剧班子,是戏曲演出的主要团体,也是培养戏曲演员的主要场所。科班出身是指受过正规戏曲教育的戏曲演员,后来引申为受过正规职业技能教育的统称。
中国旧时戏曲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或拜师学艺,或艺学家传,这种授艺学艺往往是个体间的,而非有组织有规模的教学。如据元夏庭芝《青楼集》记载,元杂剧女演员朱簾秀曾授艺的徒弟有赛簾秀、燕山秀等,小玉梅传艺的徒弟有女匾匾,女匾匾又传艺于女宝宝(小枝梅)等。随着戏曲表演艺术和脚色行当分工的发展与完善,这种师徒授艺或艺学家传,即通常所说的“门里出身”的戏曲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戏曲演出的需要,于是就出现了家班。
家班即家庭戏班。这种戏班聘请教习或班主自任教习,教授童伶或女伶戏曲技艺并进行演出。家班又称家乐。早在唐代,家乐已经出现,中唐诗人张祜即有《观宋州于使君家乐琵琶》诗,但这些家乐往往局限于歌舞和器乐技艺的传授与学习,与后来的家班有明显区别。宋元时期是家班初兴的阶段。宋代豪门巨室蓄养乐伎的现象非常普遍,官员、文人经常携伎出游。这些乐伎甚至随着豪门权贵南迁,流播到江南甚至东南沿海泉州一带。随着杂剧和南戏的形成,一些职业戏班、巨室大家的家乐也开始习学、演出杂剧和南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贵家以双缆黑漆平船、紫帷帐,设列家乐游池。”吴自牧《梦粱录》载:“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动笙簧、琴瑟,清音嘹亮,最可人听。”元代文献亦有关于家乐的记载,但由于元代文人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较低,养得起家班的人并不多,不过一些喜爱戏曲的人,如杨梓、顾阿瑛等就拥有家班,这些家班的成员很多是家僮或伎妾,经主人教授戏曲技艺后进行演出。
明代中期以后,戏曲家班开始兴盛,这与明代四大声腔特别是昆山腔的兴起与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代万历以后是家班最为兴盛的时期,家班成为戏曲舞台的重要演出力量,对昆曲的兴盛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入清以后,家班依然盛行,尤其是康熙、乾隆时期,家班在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之后,再度盛行。除了晚明的一些家班入清之后继续活动,清康熙、乾隆年间出现了部分昆曲家班。清代乾隆、嘉庆之后,由于花部戏的蓬勃发展,以及朝廷屡禁官员蓄养家班,家班从此走向衰落。明清家班汇集了当时文学艺术方面的优秀人才,家班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戏曲表演水平的提高,对于昆曲艺术的繁荣和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清末民初,随着京剧和地方戏的兴起,又相继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专门培养童年演员的科班。科,即品类、等级的意思,来源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分科取士、通过科试以定等级之义。因此,旧时投师学艺也称为入某一科,同年入学者为同科。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富连成社、崇雅社、易俗社、昆剧传习所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传艺经验,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教学方法。在这些科班里学过戏的就成为“科班出身”。
科班的内部管理机构比较完善,以著名的喜(富)连成科班为例,主要有班主、社长、教习(或称教师)、管事、执事、经励科、会计、教育班、场面主任、箱头和杂役等。班主负责提供资金,主要负责财务上的供给及营业之盈亏,不多过问班内事务。具体班内的一切事务,由社长负责处理。但遇班内重大事宜时,社长和班主共同商议。班主也可以随时向社长提出意见。管事主要是辅佐社长处理各种事务,可代理社长之职权。执事又称治事,也是辅佐社长,但主要负责台上演出各种事务,执事有文执事、武执事之分。经励科对内有辅助社长之职责,但不负责演出,对外则偏重交际联络。教师和教育班主要负责学员的教育工作,教师负责向学员教授戏剧技艺,教育班则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课程。场面主任俗称“场面头”,专管乐器。箱头主要负责戏班的衣帽盔头、砌末道具以及打帘、检场等。
科班的生源为贫困家庭的子弟和梨园子弟。年龄一般在6~10岁,梨园内行子弟因有一定基础,年龄可适当放宽。无论是外行子弟还是内行子弟,都需要有介绍人担保。入学要经过社长、总教习、主要文武教师的考试。对于可取的学员,还要经过3个月的初步学习,才正式与学生家长签订契约,即关书,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卖身契。学员入学之后即称为“坐科”。入科先练武功,半年后根据每个学员的条件,确定学习行当,称为“归工”。学戏的程序,先由老师将“题纲”挂出,然后背词、上口、习腔、拉身段。一出戏精熟之后由老师安排“响排”,只用锣鼓,不扮装。学生初登台时必须先跑龙套。学生的生活日程大致可分为早课(练武功、文戏课、吊嗓子)、上馆子(赴戏园演出)、演戏、晚课。
在喜连成第一、第二两科时期,曾经出现过“搭班学艺”。由于本科班的人才不够用,就约聘本班外稍有声望的童伶,搭入本班边学边演。许多著名的京剧演员如梅兰芳、姚佩兰、李春林、贯大元、麒麟童(周信芳)等都曾在喜连成搭班学艺。
科班教育培育了大量艺术人才。京剧的嵩祝成、小荣春、斌庆社、喜(富)连成,川剧的三益科班,越剧的群英舞台科班,昆曲的全福班,桂剧的小金科班等,培育了众多知名的戏曲演员。但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经费匮乏,人力不足,科班通常维持的时间不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新的戏曲教学机构的兴起,科班逐渐消失,但其对中国戏曲发展所起的作用、贡献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