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古族居住的蒙古包蒙古包在汉文古籍中被称为“穹庐”,“穹”取自苍穹,寓之为天;“庐”取自庐棚,寓之为房舍居所。清代始称蒙古包,源于满语,“包”意为家、屋。
蒙古包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构成支撑系统的木框架、覆盖包裹框架的毛毡和固定缝合毛毡的结绳,具体为:①木框架主要由顶杆、天窗、支撑柱以及门等结构组成。西南壁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用以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以毡覆盖。毡包中央设炉灶或火塘,三面设座:正对门处为主人居处,左有佛位,右有箱柜;左面为男位和客位,右面为妇女居处。入口处左侧放鞋靴,右侧为餐具和燃料。②帐顶和四壁覆盖或围毛毡,地面铺很厚的毡毯,毛毡是用绵羊毛与骆驼毛经过传统梳毛工艺拉伸挤压制成的厚实毡料。③结绳主要是由马鬃、羊毛或驼鬃拧结而成,一方面起到连接缝合毛毡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结绳捆绑的松紧度可以调节蒙古包内的通风和温度。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一个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哈萨克、柯尔克孜和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住的毡房也与此相似。
蒙古包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研究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