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学 . 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 国民经济 . 虚拟经济不良影响史

虚拟经济不良影响史

/history of bad effects of virtual economy/
条目作者刘明

刘明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19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19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虚拟经济通过影响实体经济而诱发经济危机的历史。

英文名称
history of bad effects of virtual economy
所属学科
经济学

虚拟经济”缘起于马克思最早提出的虚拟资本概念。虚拟经济的发展在既定条件下既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又可以加快实体经济的周期性繁荣、衰退,诱致金融不稳定。

1700年以前,是战争、农业产量及贸易限制主导金融危机的时期。制约因素是除汇票之外金属货币缺乏伸缩性,金融危机主要与商品价格波动联系在一起。17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信贷活动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加重,因为出现大量的银行券和银行贷款,商业银行信用创造活动超越了金属货币的制约。金融危机虽仍然受实体经济影响,但银行信用的扩张与收缩机制已经居于重要地位。随着17世纪末、18世纪初股份制的发展和股票交易规模的扩大,英、美两国分别于1773年和1792年建立股票交易所,股市投机也加剧了金融动荡。

1914年到20世纪60年代,形成金融危机的因素日益复杂化。资本运动的规模扩大,程度加深;战争赔款、战时债务是这一时期的特殊因素;经历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以及1944年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建立,西方发达国家渐次形成比较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虚拟经济规模仍不断扩大,但在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被延缓。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各国代表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各国代表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不发达国家债务问题使西方富豪感到如鲠在喉,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国际投机资本的迅速移动对金融市场掀起一轮又一轮“冲击波”。1967年11月之后,国际游资冲击先后使英国英镑、法国法郎、西德马克汇率下跌;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2年6月到1973年2月,由于投机狂潮的冲击,大多数原先保持固定汇率的国家采行浮动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全球金融市场电子交易系统的普及无疑放大了投机者的作用,加剧了动荡。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表明投机者的空间舞台发生旋转,同时说明借助于现代化科技手段,虚拟经济领域中的动荡性投机规模空前加剧。不同国家进行金融监管和抑制投机因素与国际虚拟经济所容纳的投机资本的力量处在此消彼长之中。

2007年因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而诱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是一次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危机,从其发生发展的根源看也是美元危机的爆发。作为主权国家发行的可以跨国使用的“世界货币”,其中至少一个分量是“非经济发行”,是发行国通过货币输出换取商品劳务的债务生成过程。美元存量的60%以上在美国本土以外流通或者被私人与官方作为储备资产持有,输出美元是美国产生经常账户逆差的根源。主权国家发行世界货币存在内生的金融不稳定,其基本机制依次为:输出世界货币演化出经常账户赤字、国外增持储备资产和发行国资本账户回流;接续反应是发行国的虚拟经济部门超高速膨胀,包括信贷规模膨胀、货币乘数扩大与流动性累积性过剩;信贷、资产规模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相互强化加速,当达到某一临界点(虚拟经济利润远远超越实体经济所能产生的利润)时不再具有可持续性,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和爆发金融危机。

通过对金融危机历史的观察,可以发现带有规律性的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强化,诱致金融危机的因素不断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转化。伴随金融市场全球化的是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从全球范围观察,美元在全世界大规模流通以及被不同国家中央银行、金融机构持有,是美国国内乃至全球虚拟经济扩张的重要根源。

  • 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 . 2版.徐子健,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 刘明.论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解读美国式危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2-20.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