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学 . 世界历史 . 〔亚洲历史〕 . 西亚历史 . 巴勒斯坦历史

加沙地带

/Gaza Strip/
条目作者雷钰

雷钰

最后更新 2023-09-28
浏览 733
最后更新 2023-09-28
浏览 733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加沙地带位于巴勒斯坦地区的西南部,特指在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中划归“阿拉伯国”的部分领土。

英文名称
Gaza Strip
地理位置
巴勒斯坦地区的西南部

加沙地带是一条夹在以色列国与地中海之间的狭长地带,南部与埃及接壤的边界长11千米,东面和北面与以色列接壤的边界长51千米,总面积为365平方千米。加沙地带分为5个省:北方省、加沙省、代尔拜莱赫省、汉尤尼斯省和拉法省。总人口超过220万(2015)。主要居民是巴勒斯坦人。60%的人口生活在贫穷线以下,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失业率高居不下。

加沙地带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炎热干旱。地势低平,最高点海拔105米,近3/4的土地为耕地。出产橄榄、葡萄、椰枣、柠檬、无花果、谷物、蔬菜和鲜花等农作物。加沙地带的工业规模较小,以小型家庭企业为主,主要产品有纺织品、肥皂和旅游纪念品等。电力由以色列提供。主要的贸易对象为以色列、埃及和约旦河西岸。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权)问题的决议》,即“联合国大会第181(II)号决议”,加沙地带被划入“阿拉伯国”。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被埃及占领,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

被占领土问题一直是巴以冲突的焦点之一。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始终坚持争取民族生存权利、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斗争。1992年,以色列总理Y.拉宾倡导“以土地换和平”,冻结了在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带修建定居点的计划,加大基础设施、教育和工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就业机会。1993年9月,以色列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相互承认并签署《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协议》。1994年5月4日,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拉宾在开罗签署《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26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在突尼斯举行的首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加沙和杰里科自治区临时自治时期的政治纲领》。7月11日,阿拉法特结束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从突尼斯迁往加沙和杰里科。

1996年1月,巴勒斯坦自治区首次举行大选,阿拉法特当选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并于5月9日组建了自治政府。1998年12月14日,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在加沙召开会议,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对巴国民宪章的修改,删除其中的灭以条款。2000年7月,美国、以色列、巴勒斯坦等三国首脑在戴维营举行峰会,以方同意从西岸地区80%的土地上撤军,并流露出完全放弃加沙的打算,但因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主权问题上分歧严重,会谈无果而终。

2003年11月,沙龙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单边行动计划,即以色列单边撤离加沙。以色列主动撤离加沙地带的动因是该地区人口众多,贫困率高,系哈马斯的大本营,动荡不安。沙龙政府以反恐和确保以色列安全为由,修建“隔离墙”,对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实行“定点清除”,在加沙展开清剿行动。2004年3月,哈马斯领袖艾哈迈德·亚辛被以色列武装直升机炸死,哈马斯随即进行报复。10月,以色列议会以简单多数通过了单边行动计划。

隔离墙隔离墙

2005年1月,阿巴斯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后,巴以关系明显改善。2月8日,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倡导下,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和约旦等四国首脑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峰会,就巴以停止4年多的暴力冲突达成协议。8月15日,以色列关闭加沙的古什卡提夫犹太定居点,开始实施单边行动计划。9月12日,以色列完成从加沙地带的撤离工作,从加沙地带撤军,并放弃所有的犹太定居点,从而结束了对加沙地带长达38年的占领。撤军后,以色列将依然控制加沙地带的海岸线,以及加沙地带与埃及之间的一个狭长区域。加沙地带69%的土地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管理,其他部分则由以色列管理。由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不允许拥有正规军,治安由巴勒斯坦的公共治安队和民警负责。11月15日,在美国斡旋下,以同意开放加沙与埃及交界处的拉法口岸以及加沙南部与以交界处的凯雷姆货物口岸,同意巴修建加沙港口,并允诺逐步开放加沙地带农产品向以出口的通道等。25日,由巴控制、欧盟观察员监督的拉法口岸正式开放。但双方的暴力冲突仍时有发生。当年,以色列海滨城市内坦亚两度遭袭,遂启动“蓝天”军事行动,意图在加沙北部建立军事隔离区,阻止巴武装人员的袭击。

2006年1月25日,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选举中首次击败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赢得大选,并于3月组建巴自治政府,致使巴领导层逐渐出现“双轨制”。哈马斯拒不接受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提出的承认以色列、放弃武装斗争和承认业已达成的巴以协议的三项要求,巴以关系高度紧张。以色列立即抵制哈马斯,对其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打击。6月25日,巴武装人员袭击以军哨所,造成数名以军伤亡,并绑架了1名以军士兵。以军随后对巴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逮捕60多名内阁成员和立法委员。10月1日,哈马斯武装人员与法塔赫支持者在加沙地带发生激烈冲突,致使8人死亡、70多人受伤。11月,巴以宣布在加沙停火。

2007年3月,巴民族联合政府成立后,以对其采取“不承认、不交往”政策,继续封锁,但与阿巴斯保持联系。6月,哈马斯通过加沙之战,从法塔赫手中夺得加沙地带的控制权,法塔赫退守约旦河西岸。以色列对加沙进行严密封锁,严格管控过境通行,埃及也关闭了加沙南部的边界,国际救援组织前往加沙的援助车队经常受阻。

2008年6月,以哈马斯为主的加沙各武装派别与以色列达成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12月19日,停火协议到期后,双方没有就延续停火协议达成一致。2008年底至2009年初,以色列以阻止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向其境内发射火箭弹为由,实施“铸铅行动”,空袭加沙。12月27日,以色列战机和武装直升机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空袭。这次空袭是自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军袭击造成巴勒斯坦人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29日,加沙地区应急机构负责人表示,以色列对哈马斯发动的空袭已造成310人死亡,另有1400余人受伤。以色列摧毁了包括警察局、监狱和指挥中心等450个哈马斯目标。空袭持续一周后,以色列于次年1月3日派出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地带。为报复以色列的军事打击,哈马斯继续向以色列境内目标发射火箭弹和迫击炮还击。2009年之后,哈马斯的军事实力有所削弱,以色列的“铁穹”火箭弹防御系统有效遏制了哈马斯的火箭弹。

2009年轰炸后加沙地带北部房屋2009年轰炸后加沙地带北部房屋

2010年6月,埃及和以色列放松了对加沙地区的限制。埃及部分开放了埃及到加沙的拉法过境点的人员通行,但不能运送供应品。以色列宣布将允许严格意义上的民用物品进入加沙,但要防止某些武器和具有双重用途的物品进入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

2012年11月14日,以色列国防军开始对加沙地带发起代号为“防务之柱”的军事行动,以报复此前哈马斯对以色列南部城镇的袭击。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经投票表决通过决议,包括加沙地带与约旦河西岸等地在内的巴勒斯坦被联合国正式接纳为观察员国。

2014年6月,法塔赫与哈马斯就组建联合政府达成协议,但法塔赫对加沙基本没有控制力。正当巴和解进程进入关键阶段时,以色列突然对加沙地带发起大规模军事打击,对巴和解进程造成严重影响。7月8日,以色列大规模空袭加沙,展开“护刃行动”。以军共空袭逾650个目标,包括炸毁巴武装人员通往以色列境内的秘密通道、哈马斯指挥中心和训练营地,至少造成2100人死亡。哈马斯则向以色列发射了超过130枚火箭弹进行还击。直到8月26日19时,双方才开始在加沙地带实施无限期停火协议。

  • 李兴刚.阿以冲突中的犹太定居点问题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2011.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