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奥里萨邦卡亚斯塔种姓的律师家庭。父亲是正统的民族主义者,曾任市议长、律师、检察官。鲍斯从小受多方面熏陶,有强烈的反英爱国热情。
1913年,进入加尔各答大学学习法律。1916年,因领导学生罢课被开除。1919年,入剑桥大学。1920年,参加印度文官考试,获第四名。但他认为民族精神与忠于文官职守是不相容的,遂于1921年放弃仕途回到印度。不久投身C.R.达斯领导的民族自治运动。同年12月,第一次被捕入狱。1925年达斯去世后,鲍斯成为公认的孟加拉领袖。1927年,与J.尼赫鲁同时被选为印度国民大会党总书记。翌年,与尼赫鲁共同发起成立“印度独立同盟”。1929年,在拉合尔创建国大民主党。1932年初,再次被捕,后因病获释。1933~1936年,访问了欧洲许多国家,会见过B.墨索里尼和A.希特勒。在此期间,他抨击M.K.甘地再次中止文明不服从运动(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认为任何改革只能靠斗争,甚至流血斗争才能实现。1936年4月,他为参加国大党年会回到印度,立即被捕。次年获释。1938年和1939年,连任国大党主席,成为党内激进派的重要领袖。1939年,提议向英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半年内给予印度完全独立,但遭甘地否决。鲍斯被迫辞职,旋即在党内成立“前进集团”。为此,国大党给予鲍斯停止3年党籍的处分,这一集团成员被逐出国大党各级领导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殖民当局宣布印度为交战国。1940年4月,鲍斯领导全国开展不合作运动,发表上千次演说,7月再次被捕。年底,因绝食获释,后隐居加尔各答。他错误地分析国际形势,企图借助反英轴心国的力量争取印度独立。1941年1月,潜越印阿边境,化名奥兰多·马佐塔,经喀布尔和苏联,于4月抵柏林。但纳粹政府并不热心支持他建立印度流亡政府。1943年2月离开德国,6月抵新加坡,后到东南亚,被推举为印度独立同盟主席,并领导印度国民军。国民军主要由印度战俘和侨居东南亚的印度人组成。同年10月,在仰光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自己兼任国家元首、总理、外长和作战部长,同时对美、英宣战,因而得到轴心国承认。1944年,印度国民军协同日军在印缅边境与英军作战,后遭惨败。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鲍斯仓促飞往东京。据说8月16日在中国台湾附近的大和口因飞机失事受伤,后死在日本。
鲍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迷信轴心国一时的军事胜利,走上与法西斯合作抗英的歧途,失败是必然的。但他为了印度的解放而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一直为印度人民所敬仰,因而被尊称为“尼塔吉”(领袖)。
著有《印度的斗争》(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