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认为该物种为二斑叶螨的红色型,中国习惯上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在中国分布在各棉区,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的优势种。
朱砂叶螨
绒螨目叶螨科的一种。又称棉花红蜘蛛。
- 拉丁文名称
- 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 又称
- 棉花红蜘蛛
- 目
- 绒螨目
- 科
- 叶螨科
- 所属学科
- 生物学
雌螨。背面观呈卵圆形。体长0.42~0.56毫米,宽0.26~0.33毫米。红色,躯体两侧各有1个长黑斑。螯肢有心形的口针鞘和细长的口针。须肢胫节爪强大,跗节的端感器呈圆柱状。前足体背面有眼2对。背面表皮纹路纤细,在第三对背中毛和内骶毛之间纵行,形成菱形纹。背毛12对,刚毛状,无臀毛。腹毛16对。肛门前方有生殖瓣和生殖孔,生殖孔周围有放射状的生殖皱襞。气门沟呈膝状弯曲。爪退化,各生粘毛1对。爪间突分裂成3对刺毛(见图)。
雄螨。背面观略呈菱形,比雌螨小。体长0.38~0.42毫米,宽0.21~0.23毫米。须肢跗节的端感器细长。背毛13对,最后的1对是移向背面的肛后毛。阳茎的端锤微小,两侧的突起尖利,长度几乎相等(见图)。
卵。圆球形,直径0.13毫米,初产时无色透明,孵化前具微红色(见图)。
寄主十分广泛,在中国有32科113种植物,主要有棉花、玉米、高粱、小麦、苕子、大豆、芝麻、茄子等。在中国江苏南通棉区一年发生18代左右,以雌螨及其他虫态在蚕豆、冬绿肥、杂草上,土缝内,棉田枯枝落叶下及桑、槐树皮裂缝内越冬。越冬期间气温上升,仍能活动取食。翌春5日平均气温上升至5~7℃时便开始活动,先在越冬或早春寄主上繁殖2代左右,待棉苗出土后再转移至棉田为害,在棉田约发生15代。棉株衰老后再迁至晚秋寄主上繁殖1代,当气温继续下降至15℃以下时,便进入越冬阶段。
发育起点温度为10.49℃,上限温度为42℃,完成1代的有效积温为163.25℃·日。在平均温度为26℃左右时,发育历期最短。一般雌螨的寿命比雄螨长。雌螨产卵前期在日平均温度26~31℃时为1.5天,20℃时为3天左右。产卵量以日平均温度30℃时最高,每天可产卵3~20粒,平均6~8粒,最长产卵期为25天。有孤雌生殖习性,但其后代全为雄螨。在田间的雌雄比为5∶1。
成螨、若螨均在棉叶背面吸食汁液。当叶背面有螨1~2头时,叶面即显出黄色斑点;当有螨5头时,叶面即出现红斑。螨的数量愈多,红斑愈大。棉叶受害后从出现黄白斑到形成红斑,需要经历一个显症期。显症期的长短明显地随着温度的升高和虫量的增加而缩短。因此,5、6月间从杂草寄主扩散到棉田的螨量不同,也就形成了显症期迟早的差别。在挑治叶螨时,提出“发现一株打一片”就是为了防治尚未显示症状的有螨株。
棉花的耐害力和补偿力以棉苗2~3叶期时最弱,其受害损失比5~6叶期和蕾花期的高。棉花苗期受害表现为棉株高度降低,果枝数和蕾铃数减少,现蕾推迟和铃重减轻。棉花蕾铃期受害则主要表现为蕾、铃数的减少与铃重的减轻。
在长江流域棉区的发生与为害每年有3~5次高峰。据湖北荆州记载,第一次高峰常在5月中下旬,以蚕豆茬棉花和历年棉叶螨发生量大的棉田受害最重;第二次高峰在6月中旬,以麦茬棉花受害较重;第三次高峰在7月上中旬,各类棉田都可发生,是猖獗成灾造成大面积红叶垮秆的时期;第四次高峰在8月上中旬,如伏旱之后接着秋旱,前期防治不彻底的地区往往发生严重;第五次高峰在9~10月间,多在嫩绿的棉田为害,一般年份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