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布于北纬34°~43°的辽宁、北京、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及江西等地。国际上分布于欧洲、非洲、美国、日本、印度、土耳其及澳大利亚。
麦岩螨
绒螨目叶螨科的一种。又称麦长腿蜘蛛、小麦红蜘蛛。
- 拉丁文名称
- Petrobia latens
- 又称
- 麦长腿蜘蛛、小麦红蜘蛛
- 目
- 绒螨目
- 科
- 叶螨科
- 所属学科
- 生物学
雌螨。体长0.62~0.85毫米。背面观呈阔椭圆形,紫红色或褐绿色。背毛13对,粗刺状,有粗绒毛,不着生在结节上。足4对,第一对足短于体长,第二、三对足短于体长的1/2,第四对足长于体长的1/2(见图)。
雄螨。体长0.46毫米。背面观呈梨形,背刚毛短,纺锤形,具茸毛(见图)。
幼螨。圆形。足3对。体长、宽皆约0.15毫米。初为鲜红色,取食后变为暗褐色(见图)。
若螨。分第一若螨和第二若螨两个时期。足4对,似成螨。
在中国山西北部一年发生两代,新疆焉耆一年发生三代,晋南、山东渤海地区、河北和皖北一年发生3~4代。一年发生3~4代的地区,除新疆北部地区以卵越冬外,其他地区主要以成螨或卵越冬。越冬场所因地而异,春麦区在麦田附近的杂草上越冬,冬春麦混栽区和冬麦区在杂草和冬麦田内越冬。越冬雌螨在11~12月间遇到无风暖和的天气,仍能出来活动取食。翌年3月上、中旬,越冬雌螨开始产卵,此时越冬卵也相继孵化,到4月上、中旬,完成第一代。第二代发生于5月上、中旬,第三代发生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三代雌螨产滞育卵越夏。大部分越夏卵在当年10月上、中旬开始孵化,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少数未孵化的越夏卵,可到翌春孵化,甚至滞育多年不孵化。第三代发育快的雌螨,能产第四代卵,大部分发育为成螨后直接越冬。
主要繁殖方式为孤雌生殖,但也有营两性生殖的。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15~20℃,活动最适温度为16~18℃,超过20℃即产白色滞育卵越夏。该螨喜干旱,故春季少雨气候干燥时常猖獗发生;降水量多时,为害明显减轻。田间露水较大或降小雨时,躲藏于麦丛或土缝里,活动喜栖于背风处。
主要为害小麦、大麦等作物,其次为害棉花、大豆、葱、洋葱、草莓、桃、苹果、桑、槐、柳、冰草、野麦、红茅草、茅草、蒿、芦苇、苦菜子等。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组织取食为害。叶片受害后,呈现黄白色斑点,叶片枯黄,蒸腾作用增大,麦苗抗寒能力下降,麦株矮小。受害严重时,麦株枯死或不能抽穗。此外还可传播洋葱花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