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学 . 交通运输工程 . 综合运输

综合运输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条目作者陈璟

陈璟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21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1621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由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组成,方式间协调发展、高效衔接和一体运行,能有效满足客货运输需求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交通运输有机整体。

英文名称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所属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 综合运输

从国家整体利益和战略角度出发,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追求运输效率、服务水平、资源环境影响三者的整体最优。与综合交通运输、综合交通体系、综合运输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词经常存在混用的情况,含义基本一致。也有将综合运输解释为通过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完成客、货位移的过程,这是从运输角度做出的狭义界定。

中国最早提出综合运输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交通基础设施亟须进行全面布局和建设,受苏联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提出的,目的是建设统一的交通运输整体,通过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在有限的投资下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能力,提高运输效率,减少运力浪费。20世纪80年代前,强调综合发展、综合利用、按比例协调发展,希望以单一运输方式的线路布局为主导,通过相互间的分工和连接以及指令性计划运输形成一张运输网;20世纪80年代,强调遵循各种运输方式的一般性技术经济特征,注重各种运输方式间合理分工;20世纪90年代,公路、水路市场化进程加快,设施能力迅速增强,完成的客货运量占全社会客货运量的比例迅速上升,铁路建设资金不足、能力短缺,强调补足铁路运力短板,构建综合运输通道;2000年以来,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强调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更加完善,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发展多式联运,提升交通运输整体效率、效益,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运输结构合理、运输服务高效、运输环境友好;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建设交通强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居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持。

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发展综合运输的思想和政策主要始于20世纪中后期,是在各种运输方式已获得比较充分的发展,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已基本完成,运输需求结构比较稳定的成熟发展阶段和情况下开始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高效率协调和实现生态环保。美国联邦政府于1991年颁布《综合系统地面运输效率法案》(又称“冰茶法案”,ISTEA),确立了交通发展资金由仅限于公路项目拓展到公交等综合运输建设项目;1998年,发布《21世纪交通运输公平法案》(又称“续茶法案”,TEA-21),要求各类交通规划必须从多式联运和一体化运输的角度考虑问题,更加重视安全性、人性化和社会公平问题,努力提升运输服务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综合运输政策的总体方向是从汽车社会转向公共交通运输,推进铁路干线的高速化,发展城市轨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公路交通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德国政府调整以往公路主导的政策,全面推进公路、水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综合运输组成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按运输方式,分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按构成要素,分为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和运输管理。基础设施包括各种运输方式的线路、枢纽场站以及相关的通信设施、运输辅助设施等。运输装备包括载运工具、装载装备等,其中集装箱、挂车和托盘是三类重要的标准化载运工具。运输组织可分为客运组织和货运组织,企业是开展运输组织的主体,实现旅客门到门出行体验和货物“一票到底”点到点服务,被称为一体化运输服务,是运输组织追求的重要目标。运输管理包括企业运输管理和政府运输管理。

把综合运输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多种运输方式,统筹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运输管理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综合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综合运输结构优化、综合运输发展评价、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比较(运输能力、运输成本、运输效率、运输服务水平、能源消耗、土地占用、安全、环保等)、综合运输模型构建及预测、综合运输发展动态监测、综合运输发展战略与规划、综合运输发展政策与法律法规等。针对综合运输的组成,以方式间协调、衔接为重点。基础设施方面,主要研究综合运输通道布局、通道内线路优化配置(如公铁共用通道)、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布局、综合运输枢纽场站布局、综合运输枢纽场站发展等;运输装备方面,主要研究方式间通用的标准化运输装备;运输组织方面,主要研究运输结构优化、运输服务评价、旅客联程联运、货物多式联运、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城乡物流配送服务等;运输管理方面,主要研究综合运输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综合运输通道、综合运输枢纽、城市公共交通、多式联运等发展的政策,综合运输通道和综合运输枢纽规划建设技术标准、综合运输服务标准、多式联运技术标准、集装箱技术标准等,以及综合运输管理体制机制等。

罐式集装箱运输罐式集装箱运输

综合运输是交通运输的分支学科。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各种运输方式组成,其中,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系统整体最优以及方式间的协调发展、高效衔接、一体服务,是属于综合运输研究的内容,各种运输方式内部自身的、对综合运输整体构成影响不大的内容,不属于综合运输研究的范畴。

多式联运是综合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全程一体化组织的货物运输服务。

现代物流超出了综合运输的范畴,综合运输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环节,也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品质的重要途径。建设物流大通道和方式间高效衔接的货运枢纽、促进货运结构优化、发展多式联运、提高跨运输方式信息互联应用水平、发展标准化运输装备等,都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措施。

区域交通一体化与综合运输在内涵上有交叉,其概念提出源于区域一体化,目的是打破地区行政壁垒,实现跨行政区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建立区域统一的市场、政策、标准等,既包括同一运输方式跨行政区的一体化(如公路跨市衔接),也包括跨市综合运输通道、区域性综合运输枢纽以及跨市多式联运等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一体化,后者属于综合运输研究的内容。

综合运输把各种运输方式作为有机整体,需要研究整体的规模和结构,研究如何衔接平衡各种运输方式,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确定整体的最优规模和结构。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是综合运输发展追求的目标,以此为指引形成系统全面、可量化可评估的指标体系也是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各种运输方式间充分竞争是运输结构得以优化、服务效率得以提升的根本动力,也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综合运输问题的基本情景设定。现实生活中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同一运输方式内部存在自然垄断性、公益属性的差异,以及实际生产运营中服务定价并未完全遵循市场规律,使得综合运输的市场竞争问题十分复杂。信息时代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交通运输需求特征显著变化,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市场竞争结构发生变动,研究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综合运输供给模式、结构转变的影响十分必要。城市群交通混杂了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部分城际出行呈现出通勤交通的特征,使得单纯用于对外交通或城市交通的技术方法体系在这一领域遇到了很大困难,其内在规律仍有待挖掘,规划理论和方法体系亟待完善。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