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江苏常熟县(今常熟市),卒于北京。少年时在江阴师从赵烈侯、周少梅、吴梦飞等学习丝竹乐及琵琶套曲,能演奏多种民族管弦乐器。1930年向客居常熟的天津琴家王端朴学习古琴演奏时,对古琴产生了强烈兴趣,此后勤奋自学,多方求教,琴艺日进。1936年4月,经琴家李明德介绍加入了成立不久的今虞琴社。琴社成员各有师承,几乎包容了当时琴坛的著名琴派。他与社友广泛交流,切磋琴艺,深入了解各琴派的艺术风格和运指特点,并将各家的代表曲目尽悉掌握,为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打下了丰厚的基础。1939~1956年他与琴家张子谦等共同主持上海今虞琴社社务。同时,并以箫声琴韵室的名义在上海、常熟教授古琴,学生有翁瘦苍、沈心工、吕振源等50余人。1956年秋,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任弹拨乐教研室主任,后任民乐系教授,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古琴演奏和研究人才。197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1980年3月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
吴景略的演奏风格清逸潇洒,韵味隽永,富有中国南方音乐抒情柔美、流畅如歌的特色,也兼有北方雄健、豪爽的气势。演奏的代表曲目自20世纪中叶已陆续录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此外还录制了大量的音像资料。他还对大量琴曲进行了打谱,如重新打谱的《潇湘水云》,在表现山河之美的同时运用大段的快速运指、大幅的跌宕转折和附点音符营造出波涛汹涌的气势,别开生面;《胡笳十八拍》指法技巧灵活多变,曲风深沉厚重、荡气回肠,感人至深。1953年他还曾对古谱《碣石调·幽兰》《广陵散》进行了抢救性打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