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 . 现代医学 . 基础医学领域 . 医学免疫学 . 免疫学技术 . 免疫标记技术

免疫荧光法

/immunofluorescence/
条目作者柳忠辉

柳忠辉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64
最后更新 2022-01-20
浏览 264
0 意见反馈 条目引用

通过荧光素标记抗体/抗原,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及荧光素示踪作用,对待测抗原/抗体进行定位、定性或定量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英文名称
immunofluorescence
创建人
A.H.孔斯
创建时间
1941
所属学科
现代医学

1941年,美国病理学家、免疫学家A.H.孔斯[注]首先创建了免疫荧光技术,孔斯等发现一些荧光物质可以与抗原及抗体等蛋白质结合,结合物既保留蛋白质原有活性,又具有发射荧光的特点。1955年,孔斯、E.H.勒迪克[注]J.M.康诺利[注]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荧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免疫荧光法首先是将已知抗体/抗原用荧光素标记,制成荧光抗体/抗原,将荧光抗体/抗原作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中的待测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含有荧光素标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荧光素在激发光的照射下吸收能量,而后能量则以光子(荧光)的形式被释放,通过荧光显微镜或荧光分光光度计计数荧光强度,从而对待测抗原/抗体进行定位、定性或定量。常用的荧光素包括:藻红蛋白(P-phycoerythrin,PE)、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以及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APC)等。根据采用的抗原抗体反应形式,荧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可以分为直接法、间接法以及补体法等(图1)。免疫荧光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反应快速等优点,常用于测定多肽、蛋白质以及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的表达分布(图2),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病理学、肿瘤学以及药物监测等方面。

图1 荧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类图1 荧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类

图2 荧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图2 荧光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

  • 柳忠辉,吴雄文.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相关条目

阅读历史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