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方法是由C.C.切尔金斯基[注]等在1983年创建,应用该方法检测了脾细胞中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数量,发现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ELISPOT的原理是首先将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固化在滤膜或聚乙烯板上,再添加细胞培养,当细胞受到刺激后可在局部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此细胞因子可被固相化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捕获,培养一定时间后洗脱细胞,被捕获的细胞因子滞留在固相支持物表面,然后再添加生物素标记的抗细胞因子抗体与之结合,最后加入碱性磷酸酶标记的亲和素以及底物显色液显色(图1)。5-溴-4-氯-3-吲哚基-磷酸/四唑硝基蓝(BCIP/NBT)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可在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的孔板中形成“紫色”的斑点(图2),该斑点代表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通过酶联斑点分析系统可对斑点进行定量分析。ELISPOT不仅能检测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也可以检测分泌抗体细胞,还是公认的最灵敏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体外检测方法,可用于T细胞分型研究、疫苗免疫效果评价以及临床疾病辅助诊断等。ELISPOT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其只能在体外检测细胞分泌能力,不能观察细胞形态,也不能直接评估细胞在体内的行为等。